/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语文学科 部编版三年级上册20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课题 望天门山 单元 第七单元 学科 语文 年级 三年级 核心素养 目标 1.会写 “望、断、楚” 等 5个会写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节奏与韵味,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3. 结合注释和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画面,感受 “断、出” 等词的表达效果,体会诗人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重难点 1. 掌握会写字,正确朗读、背诵并默写古诗。 2.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画面。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天门山实图片,提问:“这座山被长江劈开,像天然的门户,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板书课题)” 2. 指导读题:“‘望’是‘看,向远处看’的意思,跟老师读课题,边读边想:诗人望到了什么?” 3. 简介作者:“这首诗是‘诗仙’李白所作,他笔下的山水总有磅礴气势,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诗中。” 二:初读古诗,识字正音 播放古诗朗诵音频,要求:“听准字音和停顿,圈出不认识的字。” 指导朗读节奏:“古诗像唱歌有节拍,跟老师读‘天门 / 中断 / 楚江开,碧水 / 东流 / 至此回’。” 3. 生字检测: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认读 “望、断、楚、至、岸、孤” ,强调 “至” 是整体认读音节。 (2)指导书写。 重点讲解“望”、’楚“。 三:品读诗句,理解诗意 请同学们默读古诗,找一找每句诗分别写了什么景物,用笔圈出来。(预设圈画: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读懂诗意: (1)注释: ①中断:从中间断开。 ②楚江:长江中下游部分在古代流经楚地,所以叫楚江。 ③开:打开,这里指长江断开了天门山。 ④回:回旋。江水被阻隔产生漩涡。 ⑤出:耸出来。 ⑥孤:单独,一个 (2)翻译:高高的天门山被长江之水从中间劈开,碧绿的江水一路东流,流到这里回旋澎湃。两岸高耸的青山相对而立,一叶孤舟从太阳升起的方向驶来。 逐句解析,突破难点: (1)“天门中断楚江开”: “提问:“‘断、开’让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断”向我们展示了长江像巨斧劈开大山的壮丽画面,“中断”是“从中间断裂”,“开”是“分开、断开”的意思,体会天门山的雄伟和长江水的汹涌。)” (2)“碧水东流至此回”: “回”是什么意思?读到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提示:“回”在诗句中是“回旋”的意思,“至此回”是描写长江水撞击天门山后,漩涡汹涌的景象。由“回”字联想: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滔滔碧水冲向大山,形成巨大的回旋,在山脚下发出了震天的响声,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 (3)“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同桌合作,说一说后两句诗歌所描绘的景色。 提示:一个“出”字,进一步写出了天门山的气势,金色的阳光洒落下来,孤帆在长江水里行进,这是多么壮丽的一番景象啊。 整体梳理:“谁能把这些画面连起来,当小导游介绍天门山?” 四:赏读悟情,背诵默写 1.配乐朗读:“带着对天门山的赞美,我们再来读诗,注意读出江水的气势和青山的热情。” 2. 指导背诵。 3. 拓展活动:“用简笔画把诗中的景色画下来,或给诗句配一句解说词。” 作业设计 1. 基础题:默写《望天门山》,抄写会写字各 2 遍。 2. 拓展题:搜集李白的其他山水诗(如《早发白帝城》),和同学分享。 板书设计 20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雄奇) 碧水东流→至此回(壮阔) 两岸青山→相对出(动态) 孤帆一片→日边来(悠远) (热爱祖国山河)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课件网)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看,向远处看。 天门山 今安徽东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