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88829

12《祝福》练习(含解析)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11-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80次 大小:48981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一,统编,学年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2《祝福》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祝福》中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的雪景仅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与人物命运无关联 B.鲁镇的“祝福”场景凸显了民俗的温馨,反衬出鲁四老爷的冷漠 C.多次出现的“年关”“祝福”等时间节点,暗示了祥林嫂命运的循环与悲凉 D.结尾的雪景渲染了热闹氛围,呼应开篇的祝福仪式 2.下列对祥林嫂人物形象的分析,不符合课文内容的一项是() A.祥林嫂初到鲁镇时勤劳质朴,对生活抱有朴素的希望 B.被逼再嫁时的反抗,体现了她对封建礼教的彻底觉醒 C.捐门槛后仍被禁止参与祝福,是她精神崩溃的关键节点 D.最终沦为乞丐的结局,是社会与自身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3.下列对课文中关键语句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A.“我真傻,真的”反复出现,体现了祥林嫂的麻木与自我否定 B.鲁四老爷说“可恶!然而……”,“可恶”指厌恶祥林嫂,“然而”体现他对封建礼教的质疑 C.“祝福”的反复提及,仅为了串联情节,无深层象征意义 D.“我”的“说不清”,是出于对祥林嫂的同情而刻意回避真相 4.下列对《祝福》叙事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叙事,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与代入感 B.采用倒叙手法,先交代祥林嫂的死,再回溯其一生,制造悬念 C.“我”既是故事的观察者,也是封建礼教的批判者,具有双重身份 D.叙事节奏平缓,缺乏波澜,难以凸显人物命运的悲剧性 5.下列句子中,与《祝福》中体现的封建礼教内涵相符的一项是() A.女子无才便是德,相夫教子是本分 B.人人平等,不分贵贱,皆可追求幸福 C.婚姻自主,不应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束缚 D.寡妇再嫁是正常选择,应得到社会尊重 6.下列对课文主题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仅仅批判了鲁四老爷等具体人物的冷酷无情 B.揭示了封建礼教对底层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 C.表达了对祥林嫂个人性格软弱的惋惜之情 D.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农村社会的繁荣与进步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祝福》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开篇之作,创作于1924年,彼时辛亥革命虽已推翻帝制,但封建礼教的余毒仍根深蒂固地渗透在社会的肌理之中。鲁迅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为创作宗旨,将笔触对准底层劳动妇女的命运,通过祥林嫂的悲剧人生,撕开了封建礼教温情脉脉的面纱。 课文以“我”回到鲁镇的见闻为线索,串联起祥林嫂的一生。鲁镇并非简单的地理空间,而是封建礼教的“活标本”———这里的祝福仪式庄重肃穆,却处处透着等级森严的冷漠;镇上的人们看似淳朴,却以集体的恶意将祥林嫂推向深渊。祥林嫂初到鲁镇时,“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很像一个安分耐劳的人”,她将劳动视为安身立命的根本,希望通过勤劳换取基本的生存权利。然而,封建礼教早已为她的命运预设了轨迹:被迫改嫁时,她“一头撞在香案角上”,以血肉之躯进行反抗,却被视为“不贞”;儿子阿毛惨死,她的悲痛在众人眼中沦为“有趣的故事”,被反复咀嚼后弃之如敝履;她倾尽积蓄捐门槛“赎罪”,以为能重新获得参与祝福的资格,却在鲁四婶一句“你放着罢,祥林嫂”的断喝中,彻底被剥夺了做人的尊严。 文中的“我”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他既是封建礼教的“局外人”,带着新思想的启蒙意识;又是悲剧的“旁观者”,面对祥林嫂的求助,他的“说不清”看似无奈,实则暴露出知识分子在变革时代的软弱与彷徨。而鲁四老爷、鲁四婶、柳妈等人物,共同构成了迫害祥林嫂的“无主名无意识的杀人团”:鲁四老爷以“理学”为幌子,将祥林嫂的悲剧视为“谬种”的必然;鲁四婶的冷漠与嫌弃,直接剥夺了祥林嫂的生存空间;柳妈看似“好心”的建议,却以封建迷信的枷锁将祥林嫂进一步禁锢。 课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