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88908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图片版,含答案)

日期:2025-11-1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1次 大小:688589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湖北省,联考,图片,试卷,语文,学期
  • cover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 2026 届高三第一次联考 高三语文参考答案 1. B【解析】A 项核心是“自我道德建设”而非“外部约束”; C 项韩愈更强调“传道之师”;D 项 “道统说”打破了师法、家法的传统, 2. C【解析】文章指出韩愈的“文以贯道”是为了“突破汉魏宗法的神秘性”,而非“保持神秘性”, 3.D【解析】D 强调不盲从书本,倡导批判性独立思考,直接体现了阐明经典需要进行“充分的理解 与创新”、阐释自己对社会的道德理解的精神,与“文以贯道”的内涵高度契合。A 侧重读书方法步骤, 未突出对“道”的探究; B 强调教与学的相互关系; C 侧重博学与自省,三者均未直接指向对学问 本质的探究精神。 4.①“文以贯道”的探究精神 ②“闻道在先”的师生关系 (每空 2 分,结构和字数应该与第一部分一致) 5.①体现了“敢于为师”的使命担当。她心———改变女孩命运”的崇高教育动机,主动承担起超越普 通教师的社会责任,在极端困难中创办女高,正是韩愈所倡导的“把提高学生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水 准作为自身的教育动机和教育责任”的体现。 ②体现了“热爱学生”的深厚情怀。她将全部时间、精力乃至健康都奉献给学生,与学生同吃同住, 这种“热爱学生,帮助学生安心向学”的行为,是一种崇高的职业道德和母爱情怀,是师道尊严的情 感基石。 ③体现了“发挥主导作用”的坚定实践。她以“闻道在先”的觉悟,通过严格管理和理想信念教育, 如“我生来就是高山”的校训,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塑造她们的学业与人格,完美诠释了教师 “以先觉觉后觉”的主导作用, (答出一点得 2 分,其中准确概括张老师事迹 1 分,正确结合文本一的观点并阐述 1 分。) 6.A【解析】B 项错误,“展现了人物从坚定、果敢到最终决绝的心理过程”分析不准确。人物的内心 轨迹是从烦躁、愤懑走向最终的决绝。C 项错误,此处为有限视角,聚焦于主人公梅行素。对他人反 应的描写,均出自主人公的所闻所感,目的是侧面烘托其处境与决绝,并非深入揭示配角内心。D 项 “浪漫与轻松”错误,此比喻重在表现“挣脱束缚、追求新生”的意象,情感是激荡决绝的, 7.D【解析】“已摆脱”说法绝对。她的出走是觉醒和反抗的开始,但内心对故土仍有复杂情感(“回 头望”),且未来仍需面对诸多挑战, 8.①“虹”象征自由光明的人生理想,“只一瞬”则体现她为实现理想不惜牺牲的决绝态度,“活成一 道虹”表达了梅行素对自由、光明新生活的急切向往与热烈追求, ②“一瞬”与“照亮天上地下”的对比,将个人解放的愿望升华为不惜以短暂生命换取社会意义的崇 高理想,深刻体现了“五四”一代青年觉醒后,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革新相统一的时代精神。关注湖 北升学通 (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9.①选取典型时代背景:文本一通过“父母之命”的婚约、新旧思想的冲突等情节,真实再现了这一 时期青年普遍面临的人生困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②塑造典型时代人物:梅行素这一形象集中体现了“五四”新女性的特征,她的觉醒、抗争与出走, 生动展现了新女性觉醒的艰难历程。 ③折射社会变革潮流:通过梅行素从压抑到反抗的过程,以及她对《新青年》等进步思潮的 高三语文答案(共 4 页)第 1 页 接受,反映了“五四”思想解放运动这一“壮潮”对社会的深刻影响。 (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10. BDF【解析】 译文:(刘秀)每攻下一城,就委任官吏,安抚百姓,因此旧臣民众争相归附他。 11. C【解析】材料二中“间关”指冒险迂回突围,意为行程辗转;《琵琶行》中“间关”指宛转的鸟 鸣声:二者含义不同。 12.D【解析】材料三未将外戚宦官专权直接归因于刘秀性格仁柔,只是指出东汉后期的外戚宦官专权 与仁柔治国的理念有关。 13.(1)刘秀说:“如今如果击败敌人,获得的珍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