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393356

2026届高考写作——“教考融合”方向明,系列训练能力升课件(共7份打包)

日期:2025-11-1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7次 大小:545062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26届,7份,课件,能力,训练,系列
    (课件网) 写作复习系列二 议论文写作 复习任务一 PART 01 第一部分 复习任务一 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纲举目张,明白清楚 [ 必修下册第一单元“单元写作任务”] [任务解读] 观点是一篇文章的统帅和灵魂,观点的正确、恰当与否,直接关系一篇文章的成败。针对某个问题确立自己的观点,就是要让人了解你的写作意图,知道为什么要提出这一观点,是要纠正或补充他人的看法,还是要解决什么问题。交代清楚,摆出论点,文章的主旨也就凸显出来了。 【范文借鉴】 [真题再现] (2024·新课标卷Ⅱ)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 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秉持探索精神,勇闯未知之境(1) 从“嫦娥四号”揭开月背的神秘面纱,到“天问一号”一览火星的“庐山真面目”,中国航天人不断地将目光投向浩瀚宇宙中的未知之境。漫漫人生路也恰如这茫茫太空行,因充满未知而饱含魅力,我们唯有秉持探索精神,勇闯未知之境,才得以接续开辟新征程。(2) (1)关键词紧扣材料,亮出观点。 (2)分析材料后联想人生,引出中心论点,流畅自然。 未知之境,顾名思义,是人们尚未知晓、尚未涉足、尚未到达之处。它不仅指个人的知识盲区,还包含着国家、社会乃至全人类的未解之谜。但“未知”不同于“无知”,无知是身处蒙昧、落后而不自知,是中无所有而夜郎自大,是小有成就便裹足不前;而未知是在懵懂时不失好奇,在局限中不断求索,在成功时不忘进取。(3) (3)先给“未知之境”下定义,然后区分“未知”与“无知”,体现出较好的逻辑思维与分析能力,也让论证更加清晰深入。 未知之境迷雾重重也魅力无穷,激发着人的好奇心,驱使着人们走进其中进行探索。因着对苹果坠落的好奇,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因着对家乡奇怪石头的好奇,李四光推翻了中国没有第四纪冰川的论断。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曾言:“未知的事物总是很吸引人。”浩瀚宇宙之中有太多未知的事物吸引着人类,人类是渺小的,但永葆好奇之心的人类又是伟大的,其能涉足于更加辽阔的境地,发挥出无限潜能。 然而,未知之路多不平坦,只凭好奇如何前行?(4)我们还当以无所畏惧的探索精神,永攀高峰,不惧失败。探索精神,是万户以身试火箭,用生命踏出国人探索太空的第一步;是麦哲伦船队历尽千辛万苦的环球航行,为人类开辟了探索世界的新航线。抵达未知之境的过程中,既有无限的机遇,又裹挟着无尽的风险,多一分的勇敢探索,便多了一点拨云见日的可能性。 (4)以反问句作为段落之间的过渡,衔接紧密,又改变了行文的语气,有起伏变化。 而探索未知之境又是“路曼曼其修远兮”,当以“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决心奋进。今日的我们,在跨越高考之后并不意味着结束探索,恰恰相反,我们将开启新的探索之旅。对此,我们当以更加饱满的进取之心,勇往直前,在这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旅途中,不断发现新的可能,实现自我超越。(5) (5)联系青年自身,给出具体做法,这样的表述接地气、更真实,更贴合材料中“我们每个人”的情境。 鲁迅先生说:“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类,向大道前进。”而今,我们处在18岁成人的重要节点上,未来的人生道路充满无尽的可能与不断的挑战,我们应当有对未知“不懈怠”的求知欲、对退缩“不屈服”的勇毅、对止步于此“不妥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