邬安常的行为帮助他在翠坪村打开了局面一一个还没有被正式批准入党的人,居然于分到 邬家田地山林的佃户中发展了十几名党员,建立了赣南村级的第一个党支部和村级农会。翠坪村 还自发建起了赣南第一支农民自卫武装,号称“赣南农民第一军”。 山外的局势迅速恶化,中国历史正在翻开血与火的新篇章… (有删改) 文本二: 革命叙事中的精神觉醒(节选) 朱秀海 邬安常的形象承载着特定历史节点的精神裂变。一个本可远离风暴的富家子弟,因目睹民瘼 与屠杀而彻底颠覆认知。其觉醒逻辑在于:苦难的直观冲击迫使他重新审视革命暴力的历史必然 性。焚毁田契这一行为,既是物质层面的自我革命,更是向旧阶级身份告别的精神仪式。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顾孟余读军校不久后便秘密人党,并主动回乡发展党员,携《中央副刊》试图启蒙邬安常,体现 了他对革命事业的热忱。 B.小说通过邬安常“招牌式的微笑”“吹了声口哨”等细节,既写出了他与顾孟余的熟悉,也刻画 出他初登场时率性的形象。 C.小说通过全知视角,不仅叙述人物的外部言行,也直接呈现了邬安常在目睹上海惨状后内心复 杂的心理活动与思想转变过程。 D.文本一“血把路面都淹了”的惨状与《与妻书》的“遍地腥云”,均以触目惊心的景象表达青年志 士对黑暗时局的愤懑。 7.关于文本一中邬安常这个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邬安常因担忧沦为被“打翻在地”的革命对象而拒绝人党,这体现出他自私自利,仅关注一己之 私,漠视国家命运。 B.目睹上海惨状后的邬安常引用《中央副刊》中的理论,表明共产党的革命理论已对他产生了一 定的影响。 C.邬安常从基于阶级立场的本能抗拒到毅然投身革命的转变,展现了其在时代感召下超越阶级 局限的精神觉醒。 D.作者对邬安常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进行描写,塑造了一个在苦难中觉醒的革命者形象,人 物形象立体鲜活。 8.文本一在叙事节奏上张弛有度。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小说是如何通过“延迟”和“加速”的手法 来讲述邬安常转变这一核心事件的。(4分) 9.文本二提出,邬安常觉醒的逻辑是“直观冲击迫使他重新审视革命暴力的历史必然性”。请结合 文本一的具体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用邬安常的言行印证这一观点的。(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圣王之身,治世之时,德行必有所是,道义必有所明。故士莫敢诡俗异礼,以自见于国;莫敢布 惠缓行,修上下之交,以和亲于民;故莫敢超等逾官,渔利苏功,以取顺其君。圣王之治民也,进则使 无由得其所利,退则使无由避其所害,必使反乎安其位,乐其群,务其职,荣其名,而后止矣。故逾其 高三语文第5页(共8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