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书 愤 一 、学习知人论世等诗歌鉴赏方法,深入探究“愤”的内涵和根源。 二 、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三 、感受陆游的赤子之情,传承诗人及作品传达出的民族精神。 教学目标 一、课堂导入 他文采飞扬,“诗风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气势雄浑,感情奔放,笔意明快。 他爱国赤诚,渴望统一大宋,但一生壮志未酬。 他存诗最多,现存九千多篇,能诗能词也能文。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 陆游。 教学过程 二、背景介绍 (一)知人论世。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他始终不渝坚持理想。 陆游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风格雄浑豪放,语言通俗流畅,明白如话。著名诗作有《书愤》《示儿》《关山月》《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游山西村》《临安春雨初霁》。 教学过程 二、背景介绍 (二)写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激愤。 教学过程 三、初步感知 教学过程 书 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三、初步感知 (一)解题 书,写;愤,愤懑,悲愤。 本诗写于1186年陆洲居山阴时所作,诗中追求壮岁心情,自伤迟幕,致慨世事多艰,小人误车,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而不可没,结尾诗人并不消沉,以赞颂的口吻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教学过程 三、初步感知 (二)翻译 教学过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年轻时候不知道世事艰难,北望沦陷的中原,收复失地的豪情有如山岳。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雪夜的瓜州渡口战船森列,大散关前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长嘶。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当年我曾徒然自许为万里长城,如今只可叹镜中两鬓白发早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诸葛亮和《出师表》名传后世,千百年来有谁能相提并论。 教学过程 书 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思考:本诗的诗眼是什么?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 明确:“愤”为诗眼,奠定了高亢、愤慨的感情基调。 四、文本详析 1. 作者所愤何事? 明确:所愤之一为“世事艰”。“世事”即指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的事业。它究竟有多难?只举同时代抗金英雄岳飞的遭遇可见一斑。“愤”于投降派把持朝政,朝廷“主和”,阻挠北伐。 所愤之二为“塞上长城空自许”之“空自许”。诗人年轻时认为自己就像万里长城一样,可以抵挡千军万马,可入仕以后多次因力主抗金而被罢官,壮志难酬、请缨无路。“愤”于壮志难酬、请缨无路。 所愤之三为“镜中衰鬓已先斑”。早年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如今已两鬓斑白,祖国山河依然破碎,广大人民依然受难。“愤”于岁月蹉跎,年华空老。 所愤之四为“千载谁堪伯仲间”。诸葛亮一生以北伐中原、统一中国为其终身大业。有谁比得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呢?言外之意是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没有一个像诸葛亮这样的人物来“将帅三军,北定中原”。“愤”于南宋朝廷苟且偷安、无人领军。 教学过程 四、文本详析 2. 全诗不著一“愤”字,却处处流露出诗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