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突破练15 多元选材视域下文言文命题的个性化探索 一、(2025·安徽蚌埠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20分) 贡震《灵璧县志》曰:“淮水之在灵璧南境者,西自怀远县交界之蚌埠集,东至凤阳县交界之西门渡,中间二十余里,每岁夏秋水发,滨淮之地,悉成巨浸,深且逾丈,此非沟渠所能宣泄、堤堰所能捍御也。所以然者淮水发源桐柏挟七十二道山溪之水东趋入海。唐宋以前,涨溢为患,史不绝书。宋以后黄河南徙合淮,或由颍至寿春入,或由涡至怀远入。其后专夺泗,由徐、邳至清河,距海三百里。淮水之尾闾,强半为河所占,淮涨则扼于黄而不得畅流。淮消则黄且乘其虚而倒灌。治河者虑黄之倒灌,而又欲借淮之清以刷黄之浊也,则束以清口,障以高堰,且于徐、邳黄河南岸,多设闸坝,以分黄助淮。”由是而洪泽满,泗州沈,临淮没,下愈壅则上愈溃,必至之势也。灵璧南乡数十里,安得不常为沼乎 又曰:“肥河泄宿州龙山湖及怀、灵两境洼地之水,南入于淮,年久淤塞,不能畅流,以至泛溢固已。”然他处沟渠宜疏,而此独否,何也 从前淮水不似近年之大,故内水得出。今则黄水逼于清口之外,高堰障于洪泽之东,睢湖诸水又改从归仁而出,淮之大十倍于前。夏秋水发,内水未来,而淮之倒灌者已先至八塔集。周回数十里,水深逾丈,居民村落无异波上浮鸥。若肥河再浚深通,则淮水倒灌更易。此不可不虑也。贡氏所言,与今日事实若符节矣。贡氏书成于乾隆二十三年,而其言如此,况阅今又六十年耶!是以县之患水者,且不第北肥河而已。凡天河、洛河、欠河,当淮水长时,无一不弥漫四溢也。即怀远以上之寿州、凤台,凡滨淮之地,其弥漫无不相似也。民生日耗,赋税莫供,蠲缓之令日下,赈贷之请岁告,长吏蒿目而束手,亦何以为心哉! (节选自李兆洛《怀远水利志》) 注文中的“清口”“归仁”“八塔集”皆为地名,“高堰”即高家堰,原名洪泽湖大堤,指今江苏淮阴高堰村附近的一段淮河堤防。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所以A然者B淮水C发源桐柏D挟七十二道E山F溪之水G东H趋入海。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宣泄,排出积水,与现代汉语中表示吐露心中积郁的“宣泄”意思不同。 B.夺,强取、夺取,与《陈情表》中“舅夺母志”的“夺”意思不同。 C.距,可替换为“去”,且与《蜀道难》中“连峰去天不盈尺”的“去”意思相同。 D.岁,年,与《诗经·卫风·氓》中“三岁为妇,靡室劳矣”的“岁”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淮河位于灵璧南境,西起与怀远县交界的蚌埠集,东至与凤阳县交界的西门渡,中间有二十多里的河段,每年夏季和秋季都会发大水,这使得附近都成了巨大的水泽。 B.唐宋以前,关于淮河涨水泛滥成灾的情况,史书中没有任何记载;宋朝以后,黄河向南改道,从颍水或者涡水汇入淮河,与淮河汇合的方式、经过的地点并不固定。 C.宿州龙山湖以及怀远、灵璧两地境内洼地的积水,都经由肥河排入淮河,这里的河道由于年代久远而淤塞,水流不畅,又不像其他处可以疏通,此处河水必然泛滥。 D.李兆洛著《怀远水利志》距贡震著《灵璧县志》已经过去了六十年,但灵璧县的水患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理,甚至淮河一涨水,多条河道都会泛滥,多地也会受灾。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由是而洪泽满,泗州沈,临淮没,下愈壅则上愈溃,必至之势也。(4分) (2)周回数十里,水深逾丈,居民村落无异波上浮鸥。(4分) 5.肥河不宜疏浚的原因是什么 请简要说明。(3分) 二、(2025·安徽合肥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20分) 材料一 苏氏族谱,谱苏氏之族也。苏氏出于高阳,而蔓延于天下。唐神龙初,长史味道①刺眉州,卒于官,一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