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6届四川省资阳市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300多年前的一个秋天,一艘满载青花瓷的船只从中国东南沿海起航。如果航程顺利,它将穿过马六甲海峡,在年底将一件件精美瓷器送到欧洲市场,然后重新装货,次年返航。然而,船在出发不久后就沉没在福州平潭海域。300多年后,这段历史才得以揭开。 这就是平潭“碗礁一号”古沉船的故事。 19年前,我国最早的水下考古专业人员栗建安参加了平潭“碗礁一号”的现场发掘。 栗建安不会忘记见到“碗礁一号”现场时的场景———海面上,10多艘船只杂乱地停放着,全是前来围观的渔民,一些破碎的青花瓷片漂在海面上。那一刻,栗建安体会到水下考古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2005年6月,由多地水下考古工作者组成的考古队正式驻扎平潭,对“碗礁一号”抢救性发掘。当时,羊泽林刚从水下考古培训班结业,那是他第一次正式参加大型水下考古项目。 发掘中,工作船停在遗址边,考古队员两人一组下水,对沉船布探、测绘、拍照、录像等。岸上队员对打捞上来的物品进行泥沙冲洗、淡水浸泡,完成初步保护和处理。 挖掘工作共持续了100多天。随着后续工作进行,一件件青花瓷器露出真容,经过分析,这些瓷器为清代康熙年间景德镇青花瓷。通过这些精美器物,可窥见当时海上贸易的繁荣。 “碗礁一号”之后,羊泽林还参加了漳州圣杯屿元代沉船、宁德古田翠屏湖水下古村落考古等多个水下考古项目。他说,“目前发现的水下遗址还是少数,且多为被动式发掘,未来我希望变被动发掘为主动发现,唤醒更多沉睡海底的历史记忆。” 1985年出生的危长福则是水下考古队员中的年轻一代。他说,“水下考古需要年轻人”“30米深的海底,需要背负各种设备,仅气瓶的重量就近百斤。” 水下考古队伍年轻化的同时,设备也在进步。水下,危长福手腕上的潜水电脑表显示着一系列数据:水深、升水速度、剩余气体…… 设备进步让羊泽林等人期待的“主动发现”变为可能,而早期的水下考古项目则大多来自渔民提供的线索。近年,已有部分水下遗址被主动发现,并保护下来,等待后续考古发掘。 当前,水下考古从近海向深远海和内陆河流湖泊延伸。从水下沉船到水下古城、水下村落,水下文化遗产类型也越来越丰富。近年来,水下考古队员们还走出国门,支援其他国家的水下考古力量。 (摘自“人民网”,有删改) 材料二: 宋代,福建的造船业较之汉唐更为发达。《太平寰宇记·福建路·泉州》中把“海舶”列为泉州的土产之一。《文献通考》载,宋时较重要的造船地点有虔、吉、明、婺、泉等十多处,其中明州、泉州、广州等地所造的航海大船,尤为著名。事实证明,这些地方是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窗口。 最能说明宋代泉州造船业发达的物证,是泉州湾出土的宋代海船。该船为尖底船型,这是南方海船的特征,不属于沙船船型,表明它不是建造于明州。主要船材是杉、松、樟三类,而不是用铁栗木(广州造船主要用铁栗木);用桐油灰等捻料塞缝并铁钉加固。这二者又表明该船不是建造于广州。加以龙骨两端接合处都装置有象征“七星伴月”的“保寿孔”,这又是闽南一带建造木船的传统做法。根据上述这些特点,考古界一致认为后渚港出土的这艘宋代海船,建造于泉州。 泉州湾宋代海船出土时虽然仅残存底部,但却表明了南宋泉州造船业的先进技术水平,显示了我国宋代造船业在世界造船史上的领先地位。 泉州湾宋代海船船身扁阔,平面近椭圆形,船长宽较大,是一艘“下侧如刃”的尖底海船。它善于“破浪而行”,适于在风力强,潮流急的深广海域作远洋航行。日本海船直至明代,还是“底平,不能破浪”。值得指出的是,泉州湾宋船长大宽厚的龙骨安装在壳板外面。而船体两边的壳板,又各分别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