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省圆创联盟2026届高三年级11月阶段训练语文试题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 (本题共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书法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余年的文明智慧,从最初的记事工具,发展成为一种高度哲学化的艺术表达。书法艺术的本质就体现在书写与实用的渊源关系上,即书法是在笔墨与汉字的博弈中发展起来的。 从商代到魏晋,卜辞、碑铭、信札等,流传至今的书法作品内容几乎全是实用性文辞,但汉字结构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却为书法艺术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世界上众多的文字系统中,唯有汉字发展出了真、草、隶、篆、行五种截然不同的书体,每种书体又衍生出无数风格流派。汉字是由笔画组成的方块形态,其结构本身就蕴含着对称、平衡、对比等美学原理。卫夫人在《笔阵图》中以自然意象描述书法说:“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这种将抽象笔画与自然物象相联系的比拟,反映了书法艺术“肇于自然”(肇:发端)又“超越自然”的本质特征。其实,汉字从甲骨文的古朴神秘到王羲之行书的飘逸灵动,始终在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双重轨道上演进发展。到了魏晋以后,书法创作的自觉意识不断增强,日常书写与艺术创作逐渐分离。在许多优秀的书法作品中,文字内容的实用性已退居次要位置,艺术的表现力逐渐成为作品主导。而毛笔作为书法创作的核心工具,其柔软且富有弹性的优势,又为艺术表现提供了关键的物质支撑,使书法终于发展为一种高度自觉的艺术形式。鲁迅评价书法艺术时认为“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他生动地论证了书法艺术作为一种综合的审美形式,完全超越了简单的记事文字书写,而成为一种融合多种艺术特质的文化表达。 书法艺术的美学构成是一个多维度的复杂体系,它融合了力学平衡、空间分割与哲学思维,通过笔墨让汉字在宣纸上舞蹈,创造出独特的视觉韵律与精神意境。王羲之在《记白云先生书诀》中引用道教术语说:“书之气,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申明毛笔书写不仅是技术操作,更是一种契合宇宙规律的艺术创造。这些阐述深刻揭示了书法美学中可见形式与不可见意蕴的辩证关系。由此可见,书法之美不仅停留在点画线条形态的表面,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生命力与文化密码。 但是,说来说去,书法通过毛笔书写汉字这一根本特征却始终未曾改变。这就构成了书法艺术的一个本质“悖论”:它既是高度抽象的艺术形式,又必须受文字结构和毛笔特性的制约。完全脱离这两者的“书写”,无论其多么富有创意,也难以被纳入书法艺术的范畴。那么,如何找到两者的最大公约数,在制约中求发展,在协调中求创新,则是历代书法家书法创作的永恒法门。由此法门进入,我们才能探讨书法艺术中传统与创新的命题,尝试破译当代语境下书法创作的困惑与突破的可能。 (摘编自包俊宜《笔墨与汉字间的博弈》) 材料二: 近年来在正书(泛指楷书、篆书、隶书)创作领域积聚了一批优秀的作者;同时,由于手机的普及带来的平面设计领域字体设计的兴起,使得字体设计在整个视觉设计领域中成为显学。字体设计和正书处理的对象都是汉字,而且共同遵循“正”的原则,二者自然有可比性,但书法与字体设计之间的距离也是显而易见的。 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书法和字体设计的审美标准是对立的,在诉诸“变化”的书法与诉诸“规范化”的字体设计之间,很可能存在巨大的审美悖论。 我们所说的书法,一定具备这样几个不同于其他艺术方式和书写行为的特征:首先,是软笔书写。书法家最主要的工具就是毛笔。相传汉代书法理论家蔡邕在描述书法的特点时说过“唯笔软则奇怪生焉”,一些能把钢笔字写得很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