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辽宁省葫芦岛市协作校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三第一次考试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阅读(72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孝作为华夏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是中华文明的一个基石,也是儒家思想的根本。早在西周时代,周王就主张敬天孝祖,重视尊老敬贤的教化。以孔子和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光大先代的孝思想和孝传统,将孝视为道德之根和教化之本。孔子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人之行,莫大于孝。”经过孔孟儒学的创造性发展,孝道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为后来历朝帝王所提倡,在中国深入人心。秦朝以后,官修正史都立有《孝义传》,表彰孝子,使其名垂青史。汉朝开始推行“以孝治天下”,孝成为社会的核心道德规范。两汉时代,除了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其他皇帝都以“孝”为谥号,称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等,充分显示出朝廷对“孝”的尊崇。“以孝治天下”成为后来两千多年历代王朝的国策。也正因为如此,梁漱溟说:“说中国文化是‘孝的文化’,自是没错。” 对传统的中国人来说,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家喻户晓的常识,也是妇孺皆知的事实,既无人质疑,也不需论证和解释。那么孝为什么在当代中国却成了一个迫切而重要的课题?这要从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谈起。1840年以后,中国屡受西方国家、日本等的野蛮侵略,中华民族遭受深重灾难、奇耻大辱。中国的知识分子反思这场历时长久的灾难之原因,从军事、工业、政治一直到文化,最终认为儒家思想应为中国衰落和不能有效抵御外侮负责。孝道以及与孝道有关(包括家庭)的思想也随之受到批判。不同思想阵营的知识精英都向孝道“开炮”。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猛烈抨击儒家的伦理思想,指出“忠孝节义”等老教条是“奴隶道德”,严重阻碍中国社会进步;胡适、施存统、吴虞等人则直接将矛头对准儒家的孝思想,把中国日益深化之危机的全部责任都归之于孝道。其影响所及,致使现代新儒家人士也基本上不再看重孝道。而西方的现代性思想也歧视孝道,比如,罗素就认为“孝道……是儒家哲学体系中唯一严重违背常识的地方”。 儒家孝道在当代不仅面临科学、哲学、西方宗教与文化的挑战,也面临着家庭结构和社会变化的挑战。孝道成为当代中国人为之焦虑的问题。二十世纪以来,孝道急剧地全面衰退,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到反孝道的高峰。改革开放以来,情况有所缓和,在政治、思想和文化氛围的层面上甚至有明显好转,但在商品经济和全球化大潮中,家庭规模缩小和个体主义的盛行在更深层处蚕食着所余不多的传统。社会中道德的滑坡和一些教育问题的出现,都与孝道的衰退有关。孝道在国人现实生活中的遭遇令人忧心。我国老年群体社会地位边缘化的问题愈加突显,代际“养育—反馈”关系严重失衡,老年人尤其是农村老人用以保障其物质生活和社会地位的传统家庭养老制度逐步萎缩;老年人在代际资源配置(包括医疗资源)中长期处于边缘化地位。在影响中国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现实因素中,孝道的缺失是更深层和更根本的因素,因而,亟有必要重新探索孝道在养老及生命伦理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当代社会一些结构上的变化(譬如家庭规模的缩小、人口老龄化、妇女外出工作)不应当成为取消孝道的理由。 (摘编自黄启祥《孝的哲学基———评〈家与孝:从中西间视野看〉》) 材料二: 孝亲敬老文化堪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其文化特质表现为在两性姻缘、自然血缘及地缘关系中,天然固有地蕴含着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由于其中凝聚了完善人性、完美人生的传统美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