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07956

7《包身工》练习 (含解析)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日期:2025-11-2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9次 大小:50043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学年,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二,统编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包身工》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包身工》文体特征与创作目的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A.作为纪实散文,文章仅为记录包身工的日常生活,无明确批判意图 B.属于报告文学,以真实事实为基础,旨在揭露剥削本质、唤醒社会良知 C.是虚构小说,通过想象塑造包身工形象,核心是展现个人命运的悲苦 D.归为议论文,以包身工现象为论据,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 2.下列语句中,与《包身工》中“血和泪的控诉”的情感基调最契合的一项是() A.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C.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D.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下列对《包身工》写作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时间为线索串联场景,从清晨到深夜展现包身工的完整生活轨迹 B.大量运用细节描写,如“芦柴棒”的外貌刻画,增强文本的真实感与冲击力 C.采用全知视角,仅客观叙述事实,不融入作者的情感与评判 D.将个体命运与群体遭遇结合,既聚焦“芦柴棒”,又展现全体包身工的苦难 4.下列对《包身工》中“包身工”本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自愿离家的打工者,凭借劳动获取微薄报酬的底层劳动者 B.被变相贩卖的奴隶,失去人身自由、遭受残酷剥削的受害者 C.工厂的正式员工,享有基本劳动保障的产业工人 D.随父母务工的儿童,因贫困被迫参与劳动的弱势群体 5.下列对《包身工》中“芦柴棒”这一形象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包身工群体的缩影,集中体现包身工的悲惨命运 B.以她的遭遇为典型案例,强化对剥削者的批判力度 C.仅为个体人物刻画,与包身工群体的整体苦难无关联 D.通过她的身体变化,直观展现包身工遭受的非人待遇 6.下列对《包身工》语言风格的评价,最贴切的一项是() A.华丽藻饰,辞藻优美,以细腻修辞营造浪漫氛围 B.平实冷峻,客观精准,以白描手法传递沉重情感 C.幽默诙谐,轻松活泼,以调侃语气讲述苦难故事 D.晦涩难懂,抽象深奥,以哲学思辨表达批判思想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包身工》是夏衍于1935年创作的报告文学经典,其诞生源于20世纪30年代上海工业界的黑暗现实与作者的社会责任感。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实行独裁统治,民族危机与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上海作为当时的工业中心,成为剥削与压迫的重灾区。外资工厂与民族资本家为追求超额利润,联合地方恶势力与“包身工”制度的操纵者,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剥削体系。 包身工制度的核心是“廉价劳动力”掠夺———从农村诱骗贫苦少女,以“包吃包住”为诱饵,通过“包身契”将其变相贩卖,使其失去人身自由。这些少女大多来自江苏、浙江、安徽等地的灾荒农村,年龄多在12至15岁之间,她们被带到上海的纱厂后,便沦为“罐装了的劳动力”,遭受着非人待遇: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工资被“包工头”全部克扣,居住在拥挤污浊的工棚,吃着猪食般的饭菜,稍有不慎便会遭到毒打,疾病与死亡如影随形。据统计,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包身工数量达数万人,她们的生命被肆意践踏,却因“包身契”的束缚与反动势力的压迫,连基本的反抗能力都丧失殆尽。 夏衍创作《包身工》的过程充满艰辛与危险。1935年,他受中共地下党组织委托,深入上海东洋纱厂调查包身工状况。为获取第一手资料,他乔装成工人、账房先生,在工厂周边潜伏两个多月,白天观察包身工的劳动场景,夜晚走访工棚与贫民窟,记录下大量真实的细节———芦柴棒”被殴打后的惨状、工棚里“七八个或者十几个”人挤在一起的拥挤、“每天三角八分”的剥削账。期间,他多次遭到工厂巡捕与包工头的盘查,险些暴露身份,但为了让真相公之于众,他始终坚持调查。 1936年,《包身工》在《光明》半月刊发表,立即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