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11388

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1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日期:2025-11-1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1次 大小:251336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江苏省,11月,图片,试题,语文,考试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学情调研 高二语文试题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孔子以礼治作为仁治终极目标的折中手段,从而为中国古代治理思想提供了一种参考。 这种治理模式在老子看来是典型的有为多事,是他批判的对象。 孔子以礼为立身之根本,老子却将立身这一环节都予以否定,从而化解了孔子以礼立身的 立论根据。但是老子这一提法过于绝对,将立身的基本要素都予以否定,极易陷入绝对虚无 中。老子从春秋时期社会动乱的现实立论,认为当时的社会是一个无道的社会,“失道而后 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正是无道才会产生用道德规范社会的思想,而道 德沦丧又促使以仁治思想纠正道德沦丧的思想;而一旦仁政不施,就只有退而求其次以礼来规 范社会。老子的说法实质上道出了孔子以礼治为手段治理社会的现实来源,但是他没有按照 孔子的思路去寻找根治社会动乱的方法,而是进一步批评孔子的礼治思想。他认为礼标志着 忠信不足,是祸乱的开始。在老子的思想体系里,只有当忠信消亡时,才会用礼予以限制,维系 社会秩序。因此,当社会实施礼治之时,往往是乱世的开始。他批评那些自诩为先知前识、鼓 吹以礼为治者,相对于“道”而言实际上是虚浮者、愚昧者,而正确的治理手段应该是摒弃礼 治,崇尚道法。 那么老子的道是传统研究者认为的一味崇尚虚无的出世主义或神秘主义么?其实《道德 经》呈现出来的老子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带有权谋色彩的智者形象,老子并不是一味宣扬出世 无为,比如对于现实世界、政体,老子是认可的,老子追求的仍然是民利、民孝、民慈和盗贼无 有,这是任何一个政府都追求的理想政治格局,孔子强调仁义礼智信,也是基于上述目的。可 见老子对于现实政治格局并不是全然反对的,至少在思想层面上一些概念仍然带有入世色彩。 又如历来批评老子虚无主义、原始倒退主义倾向是基于《道德经》第八十章提出“鸡犬相闻,老 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社会模式。这一章里提到了“什伯之器、舟奥、甲兵、食、服、居、俗” 等世俗符号,老子并没有否定这些符号,所谓的否定只是在于不用,而不是否定其存在,对于 食、服、居、俗这些基本生存资料,老子甚至是鼓励治理者予以保障。这其实是一种较为严苛的 治理要求,而不是听而任之虚无主义倾向。此外“众人熙熙,如享太牢”“故道大,天大,地大, 王亦大”等言论都体现了老子本人对现实政体格局的认同。老子主张以道治国,此道昏昏、闷 闷、顽似鄙,让民众无从察觉,因而老子才能“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 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将天下如小鲜一样慢慢烹调,而老子道治的实质是一 种抽去了现实细节的、带有浓厚法术色彩的强势治理手段。老子言:“大上,下知有之;其次亲 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虽然畏之、侮之都是下下之策,但老子并没有放弃这些策略,即 在老子的治理思想体系中,这些对民众实施的威权策略依然有一席之地。老子曰:“民不畏 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崇尚杀罚也是一种自然, 自然界弱肉强食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老子鼓吹道法自然,而所谓的自然除了无为而治之外, 也承袭了自然严酷的一面。但老子身处乱世,深知战乱带给民众的苦难,因而极力反战。他 说:“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这一点与孔子在某种程度上保持一致,尽管孔子不承诺放弃战争, 甚至推崇“义战”,而且在国家治理层面,孔子还将象征武力的军队作为立国三要素之一,孔子 高二语文试题第1页(共8页)2025-2026学年度高二年级第一学期期中学情调研 高二语文答案 1.(3分)D (A项,原文指出孔子礼治的现实来源是春秋时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