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北湖校区 2025-2026学年高三上期11月测试(一) 语文答案 1.B 2.A 3. 螺旋线/圆螺线 椭圆 轨道 4.①胡克与牛顿围绕平方反比定律展开争论; ②胡克在信中,首先提出平方反比假设并纠正了牛顿早期的错误,但未能完成数学证明; ③牛顿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系统论证了该定律,却删除大量与胡克相关的引用; ④胡克的卓越成就长期被学界低估; ⑤瑙恩伯格肯定了胡克的几何证明手法; ⑥当代科学史界呼吁重视胡克的科学贡献。 5.①牛顿与胡克的科学之争,推动了物理学和天文学的进程。 ②从更广泛的视角来看,还揭示了科学进步的复杂本质:伟大发现往往伴随着思想竞争与制度创新,科学不仅是发现真理的工具,更是塑造文明的力量。 【导语】两则材料以牛顿与胡克的学术恩怨为切口,揭示科学发现背后的思想博弈与历史重评。材料一聚焦二人对万有引力定律的争夺,展现胡克被遮蔽的贡献及科学史评价的嬗变;材料二则升华至科学方法论层面,指出争端本质是观察实证(胡克)与数学建构(牛顿)的范式碰撞,折射出科学进步中竞争与合作的辩证关系。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这一要求没有得到外界的支持,此后他变得越来越愤世嫉俗”错,材料仅提及“胡克要求牛顿承认自己对于平方反比定律发现的优先权”以及牛顿的反对,但未提到“这一要求没有得到外界的支持”,这一表述属于无中生有。此外,材料指出胡克晚年“变得愤世嫉俗”的背景是“双目失明,被几乎所有人抛弃,1688年之后,胡克就再也没从皇家学会领过工资”,并非“这一要求没有得到外界的支持”直接导致的。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没有 就 ”错,表述太绝对。材料二是说“在与胡克的交锋中,牛顿不断完善自己的理论体系,最终于1687年完成了《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这表明胡克的交锋是牛顿完善理论、完成著作的助力之一,但并非唯一条件,“没有 就 ”的表述过于绝对,否定了牛顿自身的研究基础与能力等其他关键因素。 故选A。 3.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内容、情境补写的能力。 第一空,从图(a)来看,物体从高处A落下,其运动轨迹用虚线呈现出类似螺旋的形态。材料一中也明确表述牛顿错误地认为物体下落是一个“圆螺线”,图(a)的虚线轨迹与“螺旋线/圆螺线”的特征相契合,直观展现了牛顿所认为的物体下落路径,所以此处应填“螺旋线/圆螺线”。 第二空,从图(b)可以看到,有多个椭圆形状的线条。材料中胡克根据自己的圆周运动理论,认为物体下落曲线并非螺旋线,而是椭圆形状的线,图(b)里的椭圆线条直观呈现了胡克所认为的物体下落轨迹形态,所以此处应填“椭圆”。 第三空,从图(c)能看到,存在复杂交错的线条构成的形态,可对应物体运行的轨道。结合材料,牛顿假设地球空心且无阻力,探究物体真正的运动情况,这种更复杂、涉及“交替的升降”的运动,符合轨道的特征,所以此处应填“轨道”。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的能力。 ①依据“胡克和牛顿……争执,那就是万有引力的平方反比定律究竟是谁发明的问题”,提炼出答案①。 ②从“1679年至1680年……胡克纠正了他的错误,并在信中假设……胡克吹嘘说他证明了,但从未拿出结果”,概括出答案②。 ③根据“《原理》发表后……牛顿……从《原理》里面删掉了绝大多数有关胡克的引用”,总结出答案③。 ④由“胡克也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可是似乎他却永远生活在牛顿的阴影里”等,提炼出答案④。 ⑤依据“瑙恩伯格教授……得出结论:胡克……他所采用的几何证明手法和牛顿后来在《原理》中所使用的是类似的”,得出答案⑤。 ⑥从“2003年是胡克逝世300周年……许多人都呼吁,胡克的科学贡献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