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高中语文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24415379
5.1《阿Q正传(节选)》练习(含解析)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11-2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3次
大小:51327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张
学年
,
必修
,
选择性
,
语文
,
高二
,
统编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5.1《阿Q正传(节选)》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阿Q正传》作者及创作背景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以浪漫主义笔法创作该文,旨在歌颂底层民众的抗争精神 B.小说创作于辛亥革命后,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与局限 C.作品是中国现代白话小说的开篇之作,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D.鲁迅创作的核心目的是批判辛亥革命领导者的贪污腐败问题 2.下列语句中,与阿Q“精神胜利法”内涵最契合的一项是() 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B.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C.眼不见为净,耳不听为清D.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3.下列对《阿Q正传(节选)》中阿Q形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Q既自卑又自负,在强者面前妥协,在弱者面前欺凌 B.精神胜利法是阿Q应对挫折的核心方式,体现其性格的麻木 C.阿Q对革命的向往纯粹出于投机,反映底层民众的觉醒意识 D.阿Q的悲惨结局与社会环境、自身性格的双重因素密切相关 4.下列对《阿Q正传(节选)》艺术特色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以抒情为主导,通过强烈的情感表达引发读者共鸣 B.采用讽刺幽默的笔法,在笑声中蕴含深刻的批判 C.情节跌宕起伏,以激烈的矛盾冲突推动故事发展 D.语言华丽典雅,注重运用古典诗词增强文学性 5.下列对《阿Q正传(节选)》中“革命”意象的解读,最准确的一项是() A.革命是底层民众改变命运的有效途径,具有积极意义 B.革命在小说中是权力更迭的工具,未带来社会本质变革 C.革命象征着阿Q等民众的觉醒,是时代进步的标志 D.革命是鲁迅歌颂的对象,体现其对社会变革的迫切期待 6.下列对《阿Q正传(节选)》主题思想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批判以阿Q为代表的国民劣根性,如精神胜利法、麻木冷漠 B.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未真正唤醒底层民众 C.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阶级对立,控诉封建地主的压迫 D.表达对底层民众的深切同情,同时寄寓改造国民性的期望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动笔于1921年12月,连载于《晨报副刊》时便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当时的中国正处于辛亥革命退潮后,袁世凯复辟帝制、军阀混战的动荡时期,看似推翻了封建帝制的革命,实则未改变中国社会的深层结构,底层民众依然生活在麻木、愚昧的精神困境中。鲁迅以“改造国民性”为文学创作的核心使命,他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坦言:“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阿Q正传》正是这一创作理念的集中体现。 鲁迅塑造阿Q这一形象,并非针对某一个具体的人,而是要画出“沉默的国民的魂灵”。在当时的社会中,“精神胜利法”并非阿Q独有,而是普遍存在于国民身上的精神病症———面对列强侵略的屈辱,有人以“天朝上国”的迷梦自我安慰;面对社会不公的压迫,有人以“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自我麻痹。鲁迅敏锐地捕捉到这种国民劣根性,通过阿Q的遭遇将其具象化。小说中阿Q的“精神胜利法”,既是底层民众在生存压力下的无奈自保,更是长期封建专制统治下精神异化的产物,鲁迅对其的批判,饱含着对民族精神觉醒的迫切期待。 《阿Q正传》中的“革命”描写,直指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鲁迅亲身经历了辛亥革命的全过程,他清楚地看到,这场革命虽然推翻了皇帝的宝座,却未触动封建势力的根基,革命成果最终被地主阶级和军阀窃取。小说中,当革命的消息传到未庄时,阿Q们的反应不是理性的思考,而是投机的向———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而赵太爷之流则从最初的恐惧转为“咸与维新”的投机,这些情节精准地揭示了辛亥革命“未唤醒民众、未彻底革命”的本质缺陷。鲁迅通过这种描写,不仅是对历史的反思,更是对未来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2025高考高三语文病句主观题专题 复习讲义(2025-11-20)
高一统编版语文第一单元 导学案(含答案)(2025-11-20)
2025高考高三语文文言文实词汇总(2025-11-20)
高一统编版语文 8.3《琵琶行并序》 课件+导学案+限时练(2025-11-19)
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议论文写作指导之如何论证 教学设计(2025-11-20)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