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1858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20 口技(课件17张PPT+教案+练习等9份打包)

日期:2025-05-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80次 大小:52983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人教,课件,打包,9份,练习,教案
    【学情分析】 1.这是一篇较浅显的文言文,而学生也不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经过一年的训练,已经能够运用自如地借助工具书对不熟悉的文言文做到畅通文意,但对于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现象掌握还不够,需要系统介绍。 2.对口技者精湛技艺的描摹,生有浓厚的兴趣,只是对怎样突出口技艺人的特点,理解不全面,对此做重点讲解即可。 口技学习效果分析 本课主要在遵循学生感知能力、掌握文言知识,以启发探究式教学为主导,了解我国口技艺人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组织和小组合作学习,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培养学生在独立思考问题的基础上,能够尊重与理解他人的意见,并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通过对文本的众多分析后,我采用了以诵读带动感悟的教学方式,立足于诵,在诵读的过程中进行评点教学,突出“读、诵、悟、品”四个字,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诵读课文,感知内容”和“品读文章,感悟情感”两大板块。在前一个板块中,先由教师范读,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明确读音、节奏和停顿等常识。然后学生自由地朗读,读准字音,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最后借助工具书,自主地疏通字词,疑难点提出,师生互动,合作完成译文的工作。通过这个环节,学生不仅熟悉了文章,而且还积累了一些文言知识,提高了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在后一个板快中,首先让学生自由诵读课文,整理出自己对此文的一些感受,我给予提示,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一篇文章可从哪些方面入手,后进行生生、师生的交流对话。这个环节的安排,既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自主地从自己所选择的角度去分析课文,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又建立了一种民主、平等、各抒己见、众说纷纭的课堂氛围。而后师生合作扣住教学内容设计出一系列的思考组织学生方向明晰地去感悟文本。在这一环节中,由于前面大多学生已经将文本分析的很好,于是对于这些思考题,他们都很快地能够比较准确的把握。 教学反思: 《口技》教学的告一段落了,掩卷而思,在付出辛劳的同时,也颇有收获。具体有以下几点: 1、找准一个突破口 一节课,总有部分学生置身于课堂之外,这固然有他们学习状态的原因,但也有教师课堂设计的重要因素。再老的课文,只要花心思,总能找到新角度,上出新意。所以,文言文教学找准突破口是一个关键。在设计《口技》时,我想:只要设计一个合理的教学流程,让学生全身心入情、入境,激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才能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并保持学习兴趣,使他们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且每个环节都要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去学习。基于此,我找到了《口技》一课的教学突破口:“善”,设计了读课文,说译文;读课文,析文句;读课文,说感受几大板块活动,贯穿了翻译、理解、感悟、概括等各项能力训练,促使学生主动与课文展开深层次的对话,从而实现语文素养的提高。 2、把握一个根本 朗读,是多年来不少教师从实际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也是学习文言文最有效的方法。“旧书不厌百回读”,通过诵读,能够使学生克服语言障碍,消除时代隔膜,领悟思想内涵。但诵读不是老师简单的范读,而是要让学生“入乎其内”,所以每一次读,教师都有设计读的目的,比如:以读促译,以读析文,以读抒感,根据学情和课文内容灵活应用。 3、培养一种能力 即质疑探究的能力。苏轼云:横看成岭侧成峰,学生在诵读试译过程中,对文章的内容、语言风格、写作手法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因各人对文本的理解、切入角度不同,他们的见解往往不一致,而且也还有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在这种情况下,让学生再一次走入文本,析文句、说感受,积极思维、互相讨论交流,在读议中撞击阅读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