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单元检测卷 (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2025·湖南衡阳高一测试)1903年,陈天华在《猛回头》中写道:“瓜分豆剖逼人来,同种沉沦剧可哀。太息神州今去矣,劝君猛省莫徘徊。”文中“猛省”最有可能是指( ) A.学习西方先进科技 B.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C.解放中国人的思想 D.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答案 D 解析 陈天华是清末的革命志士,他的著作中充满了反清的革命思想。在当时的背景下,许多革命派人士认为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是导致国家危亡的主要原因,因此“猛省”更多的是指唤醒民众,推翻清王朝的统治,以挽救民族危亡,故选D项;陈天华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人物,“猛省”在这里是主张学习西方制度,排除A项;陈天华主张建立民主共和政体,而非君主立宪政体,排除B项;虽然解放思想是革命的前提,但“猛省”在这里更具体指向了政治行动,即推翻清王朝的统治,排除C项。 2.(2024·江苏扬州高一期末)孙中山曾指出:“《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主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由此可知,《民报》的主要功能是( ) A.动员工农群众 B.宣传三民主义 C.消除党派之争 D.批判君主专制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主义”“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并结合资产阶级革命的史实可知,《民报》的主要功能是传播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即宣传三民主义,故选B项;《民报》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纸,其主要功能并不是动员工农群众,排除A项;“消除”一词表述有误,《民报》主要是宣传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排除C项;批判君主专制只是《民报》的内容之一,D项说法不能完整概括题意,排除。 3.(2025·福建泉州高一期中)武昌起义爆发后,英国《泰晤士报》报道该事件使用了“革命”(revolution)、“起义”(insurrection)等词,同年11月却发表了《首相袁世凯》《袁世凯的责任》《袁世凯在北京》等文章。由此推知,《泰晤士报》( ) A.秉持客观中立态度 B.维护英国在华利益 C.支持民主革命用意 D.阻止中华民国成立 答案 B 解析 考虑到英国作为当时的殖民大国,其在华有着广泛的利益。武昌起义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无疑会对中国的政治格局和英国在华利益产生巨大影响。因此,《泰晤士报》对袁世凯的关注,很可能是出于维护英国在华利益的考虑,故选B项。 4.(2025·湖南衡阳高一期中)以下是1912年3月11日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部分内容。这说明( ) 第一章 第三条规定: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 第二章 第五条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第三章 第十八条规定:参议员每行省、内蒙古、外蒙古、西藏各选派五人……参议院会议时,每参议员有一表决权 A.辛亥革命提高国家认同 B.革命党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C.旧三民主义被彻底否定 D.参议员主导国家政治生活 答案 A 解析 题干中《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部分内容有关于中华民国领土的构成、国民的平等以及各地参议院的分配及表决权的问题,这都是关于中华民国的国家权力和人民地位的问题,都站在国家立场来阐释,所以说明辛亥革命有利于提高民众的国家认同感,故选A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时,君主专制制度已经被推翻,约法是在此基础上颁布的,所以其中并没有关于君主专制制度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上述内容中有关于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的相关内容,所以不能据此得出旧三民主义被彻底否定的结论,且这一说法本身也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题干中的信息只能表明参议员有平等的表决权,但是并未提到国家政治生活是否由参议员主导,且参议员主导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