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八一学校 2024~2025 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 高二语文 1. B.“请事斯语矣”中的“事”应为“从事;实践”; 恶得不禁恶而劝.爱中的“劝”应翻译为“鼓励”。 2 D 。A 这样;形容词词尾,……的样子;B 如果,表假设;承接;C 用;表目的,来 D 助词,取独。 3. D.海明威是美国作家。 4.A。“文字残缺带来的问题更严重”说法错误。从材料一第三段“存在缺陷固然不好,但比起 随意填补,造成影响的程度要轻一些”可知,孔子认为随意填补残缺的文字带来的问题更严重。 5.B A.从材料一第三段“孔子没有为了完整而随意填补,而是明知缺漏而不妄补”可知,孔子 在创作《春秋》时,并没有将史料补充完整,再度加工创作而成。 C.“只要贴近生活就是好的”与文无据。从材料二第二段“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 也’,所取‘喻体’虽然有伤大雅,却妙趣横生”可知,喻体即便是鄙琐污秽之物,因为妙趣横生 而让比喻显得非常形象。 D.“体现了巧妙的比喻手法”分析错误。“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体现了对偶的手法。 6.C。 A.“意在强调说很容易,就不如不说了”分析错误。从材料一最后一段“‘讷于言而敏于行’是 从‘行’难、‘言’易的角度来论说‘慎言’的道理”可知,这句话强调“慎言”,也就是少说话。 B.“远大的理想值得用语言表达出来”说法错误,从材料一最后一段“必然不尚辞藻华丽,但也 力求‘言以足志’,达到交际效果就够了”可知,“言以足志”的意思是语言达到交际效果就够了。 D.“意指君子不应兼具粗鄙和虚浮”说法错误。从材料二第四段“孔子既反对‘质胜文’的粗鄙, 也摒弃‘文胜质’的虚浮。要求‘文’与‘质’相宜,配合得体”可知,所谓“文质彬彬”,是指 君子不能具有粗鄙和虚浮任何一种品质。 7.《论语》的语言特色之一是“辞达”(1):语言依附于“仁”,表现“仁”;语言切合客观 实际;语言根据具体交际环境,既要“得体”,又要“慎言”(答出 2 条即可,2 分)。《论语》 的语言特色之二是“言有文”“辞欲巧”(1 分):善于设喻且比喻巧妙;广泛运用“对偶”且有 较高的艺术性(答出 1条即可)。 8.D 9.C.A.音节衬字;代词,指天下 B.代词,它们的;副词,表推测,大概。C.介词,在 D.按照;把。 10.C.“主要表达对生命将尽的个体感伤”理解有误。孔子临终悲歌固然有对自身生命的感慨, 但结合上下文,其核心在于悲叹“天下无道”、政治理想未能实现(“莫能宗予”),并以泰山、 梁柱的崩塌象征礼乐文明的衰微,体现的是对道义不行的忧患与文化使命未竟的遗憾,而非仅仅局 限于个体生命的感伤。 11. ①孔子学《韶》,三月不知肉味;②孔子学琴于师襄,循序渐进,不仅体悟出乐曲的节拍、 技巧、意境,还能鉴赏出作者的情况;③为《诗经》配乐歌唱,以求合于《韶》《武》《雅》《颂》 的声调;④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歌唱感慨自己的即将离世与无奈。 12.C.“鼓励大家追求无拘无束、无欲无求的生活”错。理解“从心所欲”时,要与“不逾矩” 放在一起理解,不能单独地从随心所欲的角度理解,孔子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会逐步 提高,到了七十岁则达到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是自觉地遵守道德规 范,而不是勉强自己的心意去做。 13.选择①:我认为应解释为“容忍,忍受”,翻译为:这样的事都可以忍受,还有什么事不可 以忍受呢(2 分)?理由:季氏是鲁国大夫,八佾是天子所用礼制,季氏使用八佾属于僭礼行为; 而孔子一向注重礼制在社会中的规范和约束作用,所以对这种“僭礼行为”难以“容忍”(2 分)。 意思对即可。 选择②:我认为应解释为“忍心,狠心”。翻译为;这都可以狠心做出来,什么事不可以狠心 做出来呢(2 分)?理由:季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