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26285

6.2《再别康桥》练习(含解析)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11-2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1次 大小:49838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学年,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二,统编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2《再别康桥》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再别康桥》作者及创作背景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主张“诗歌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B.诗歌创作于1928年,是诗人初次离开康桥时写下的抒情佳作 C.作品是现实主义诗歌的典范,深刻批判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D.徐志摩因厌倦康桥的学术氛围,故在诗中表达了决绝的离别之情 2.下列语句所营造的意境,与《再别康桥》的“柔美空灵”最契合的一项是()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乱石穿空,惊涛拍岸D.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3.下列对《再别康桥》中“康桥”意象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康桥是诗人青春记忆的载体,承载着他的理想与憧憬 B.康桥的自然景物与诗人的情感交融,成为诗意的化身 C.康桥仅指英国剑桥大学,是诗人求学经历的地理符号 D.康桥是诗人精神家园的象征,蕴含着他对纯粹美好的追求 4.下列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以激烈的情感冲突为核心,抒发对康桥的不舍与愤懑 B.大量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将抽象情感具象化为可感景物 C.语言直白豪放,通过强烈的感叹词强化情感表达 D.打破诗歌韵律限制,采用自由散漫的句式结构 5.下列对诗歌中“金柳”“青荇”等意象的解读,最准确的一项是() A.这些意象是诗人随意选取的田园景物,无特殊情感指向 B.它们勾勒出康桥的春日美景,表达诗人对自然风光的热爱 C.意象承载着诗人的眷恋之情,是情感与景物的完美融合 D.体现了诗人对康桥景物的陌生感,暗含漂泊无依的迷茫 6.下列对诗歌主题思想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抒发对康桥的深深眷恋与不舍之情 B.寄托对青春岁月与理想追求的怀念 C.表达对现代都市生活的厌恶与逃离 D.传递出离别时的温柔、静谧与怅惘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28年11月6日,徐志摩乘坐“上海号”邮轮离开中国,前往欧洲。途经英国伦敦时,他特意绕道剑桥,故地重游。此时距离他1920年离开康桥已有八年,八年的时光流转,世界格局已然改变,个人命运也几经沉浮。站在康桥的河畔,往昔的青春岁月如潮水般涌上心头,触发了他无限的感慨与眷恋,于是在归国的邮轮上,他挥笔写下了《再别康桥》这首传世佳作。 徐志摩与康桥的缘分,始于1920年。当时他放弃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远赴英国剑桥大学皇家学院深造。在康桥的两年时光,是他人生中最为重要的精神成长期。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桥一水,都融入了他的青春记忆———他在剑河上撑篙泛舟,在三一学院的草坪上读书沉思,在黄昏的河畔与友人畅谈理想。康桥不仅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更塑造了他的诗歌美学与人生追求。他曾在《我所知道的康桥》中写道:“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可见康桥在他生命中的特殊意义。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新旧文化交替的激荡时期。新文化运动的浪潮席卷全国,文学领域掀起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徐志摩作为新月派的核心人物,积极倡导诗歌革新,提出了“诗歌三美”理论,即音乐美(韵律和谐、节奏明快)、绘画美(意象鲜明、画面生动)、建筑美(句式整齐、结构匀称)。《再别康桥》正是这一理论的完美实践。诗歌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开篇,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收尾,首尾呼应,结构严谨,体现了建筑美;“金柳”“新娘”“青荇”“星辉”等意象鲜明生动,如同一幅幅色彩柔和的油画,展现了绘画美;诗句多采用双声叠韵词,如“轻轻”“悄悄”“油油”“悠悠”,韵律和谐,节奏舒缓,营造出音乐般的美感。 这首诗的诞生,也与徐志摩的人生境遇密切相关。1925年,他与陆小曼的爱情历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