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7.1《风景谈》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风景谈》作者及创作背景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茅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风景谈》是其抒情散文经典 B.文章创作于1940年,借描绘西北高原风景,歌颂抗日根据地军民的精神风貌 C.作品写于解放战争时期,核心是批判国民党统治区的黑暗与腐朽 D.茅盾以“风景”为纯粹的自然景观载体,无明确的时代与政治指向 2.下列语句所传递的精神内涵,与《风景谈》中“人的活动为风景注入灵魂”最契合的一项是()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B.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C.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D.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下列对《风景谈》中“风景”内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风景”不仅指自然景观,更包含人的活动与精神气象 B.平凡人的劳动场景,在作者笔下成为最动人的“风景” C.风景的价值高低,仅取决于自然景观的优美程度 D.抗日根据地的军民风貌,是文章最核心的“风景” 4.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以夸张的修辞手法为主,突出自然景观的雄奇壮丽 B.采用“总—分—总”结构,以“风景”为线索串联全文 C.语言冷峻犀利,通过强烈对比批判社会现实 D.仅以客观叙述展现风景,避免融入主观情感 5.下列对文中“石洞雨景”“月夜归耕”等场景的解读,最准确的一项是() A.这些场景是作者虚构的,目的是营造浪漫主义意境 B.场景描绘侧重展现西北高原自然环境的恶劣 C.以平凡场景凸显人的精神,体现“风景因人而美”的主旨 D.意在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时代背景无关 6.下列对文章主题思想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歌颂抗日根据地军民积极向上、坚韧不拔的精神 B.阐明“人的精神是风景灵魂”的核心观点 C.表达对平凡劳动者创造价值的肯定与赞美 D.传递出逃避现实、归隐自然的消极人生态度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40年,茅盾受党组织派遣,从重庆前往延安。在延安及西北抗日根据地的所见所闻,彻底改变了他对中国革命的认知———这里没有国民党统治区的腐朽与沉闷,取而代之的是军民同心、积极向上的蓬勃生机。离开延安后,他于同年年底在香港创作了《风景谈》,以散文形式隐晦而坚定地歌颂抗日根据地的精神风貌,成为当时黑暗环境中传递光明与希望的重要文献。 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艰难时期。国民党当局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大肆打压进步思想,许多进步文人被迫流亡。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茅盾的创作既需要传递革命理想,又要规避国民党的文字审查。因此,《风景谈》以“谈风景”为外衣,将对革命精神的歌颂融入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描绘中,实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文章发表后,迅速在进步青年中引发共鸣,让人们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希望所在。 茅盾在创作中始终坚持“文学为现实服务”的理念。《风景谈》的诞生,源于他对延安军民生活的真切感受:战士们在艰苦环境中坚持学习,农民们在田间地头满怀希望地劳作,知识分子与工农群众打成一片……这些场景让他深刻认识到,“风景的真正美,在于人的活动与精神”。于是,他以西北高原为背景,选取了六个典型场景———沙漠驼铃”“高原归耕”“石洞雨景”“桃园劳作”“月夜剪影”“黎明哨兵”,通过对这些场景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不同身份的人在革命根据地的精神状态,塑造了“大写的人”的形象。 文章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打破了传统散文“借景抒情”的单一模式,提出了“人是风景的灵魂”的全新观点。在茅盾笔下,荒凉的沙漠因驼队的出现而充满生机,贫瘠的高原因归耕的农民而焕发活力,简陋的石洞因青年的学习而彰显希望。自然景观只是“底色”,人的活动与精神才是让风景“活”起来的核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