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31681

2.2《红烛 》同步练习(含解析)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34次 大小:49378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一,统编,学年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2《红烛》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红烛》文体特征及创作风格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古体诗,严格遵循平仄格律与押韵规则 B.作为现代抒情诗,以象征手法传递深沉情感 C.文本属于叙事诗,通过完整情节刻画红烛形象 D.诗歌以冷峻客观为基调,情感表达克制隐晦 2.下列语句体现的精神内涵,与《红烛》核心主旨最契合的一项是() A.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3.下列对诗歌中“红烛”意象的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烛的“红”象征着热烈的情感与赤诚的初心 B.红烛“燃烧自己”体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特质 C.红烛的“泪”仅表达悲伤痛苦,凸显命运的悲凉 D.红烛的“光明”代表着理想的追求与精神的指引 4.下列对诗歌艺术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以借代手法为核心,用“红烛”代指所有奉献者 B.大量运用设问与呼告,增强情感的互动与感染力 C.采用对比手法,始终以红烛与黑暗的对立贯穿全诗 D.语言华丽繁复,通过堆砌辞藻强化诗歌的美感 5.下列对诗歌中“我”与红烛关系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我”是红烛的旁观者,以冷漠视角评价红烛的行为 B.“我”与红烛是共鸣者,“我”的情感与红烛的精神相融 C.“我”是红烛的批判者,质疑红烛燃烧自我的价值 D.“我”与红烛是对立者,“我”的理性与红烛的执着冲突 6.下列对诗歌主题思想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传递舍己为人的价值追求 B.抒发对理想的执着坚守,展现为信念献身的勇气 C.表达对自身命运的悲观,感叹奉献后的无人问津 D.传递对光明的热烈向往,彰显冲破黑暗的决心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红烛》创作于1923年,是闻一多先生留美归来后创作的经典诗作,收录于同名诗集《红烛》中。这一时期的中国,正处于新旧思潮激烈碰撞的年代,辛亥革命的余温尚未消散,五四运动的激情仍在延续,但社会的黑暗与民生的疾苦并未得到根本改变。闻一多作为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人物,怀揣着对祖国的赤诚与对理想的执着,在诗歌中寄托了自己的精神追求与人生态度。 留美期间的经历,让闻一多深刻体会到中西文化的差异与民族的屈辱,也更加坚定了他“以文化救国”的信念。回国后,他目睹了国内社会的混乱与思想的迷茫,内心充满了焦灼与期盼。《红烛》正是在这样的心境下诞生的,诗歌以“红烛”为核心意象,既是对个人理想的抒发,也是对时代精神的呼唤。闻一多在《红烛·序诗》中写道:“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这直白的叩问,将红烛的“红”与诗人的“心”相连,凸显了诗歌的核心精神———赤诚与奉献。 作为新月派的重要成员,闻一多提出了“三美”理论,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红烛》便是这一理论的生动实践。诗歌句式整齐,韵律和谐,如“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长短句交错中形成鲜明的节奏;“红”“黑”“明”等色彩词汇的运用,构建出清晰的视觉意象,体现了绘画美;节与节之间的匀称排布,则展现了建筑美。这种严谨的艺术形式,与诗歌中热烈深沉的情感形成完美融合,让“红烛精神”更具感染力与生命力。 《红烛》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简单地赞美奉献,而是展现了“奉献”背后复杂的精神历程———从对红烛命运的同情,到对红烛精神的认同,再到自身与红烛精神的融合。诗歌中“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的诗句,深刻揭示了奉献的本质:以自我牺牲为代价,换取光明与希望。这种对奉献精神的深刻诠释,超越了个人情感的范畴,上升到了对民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