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31808

1.2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课件(共31张PPT)-2025-2026学年 《中外历史纲要(上)》(统编版)

日期:2025-11-2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1次 大小:739504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统编,中外历史纲要(上),学年,-2025-2026,31张,PPT
  • cover
(课件网) 第一单元 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1.诸侯争霸,卿室夺权 平王东迁洛邑之后,所控制的地盘人口已十分有限,基本上只能掌控洛邑周围几百里的范围,而且军事力量、政治威望与经济实力均大大下降。长期主要依赖周围的晋、郑两国支持,方得免于别国与犬戎的侵扰,而各诸侯国则各自为政,并互相倾伐吞并,周王室亦无力介入,王室之衰微可想而知。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古代史》(上册) 东周(春秋)初年的政治形势如何? 王室衰微,诸侯不再听命于周天子。 (1)东周(春秋)初年政治形势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春秋时期的时代特点是争霸。主要的霸主包括: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另一说认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各国以尊王为旗帜,建立霸业。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因孔子所著《春秋》记载的时间跨度与这一个历史阶段的大体相当,所以后人就将这一历史阶段称为春秋时期。 1.诸侯争霸,卿室夺权 (2)春秋时期划分与时代特点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从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看,春秋争霸客观上加快了历史发展的进程。首先,争霸促进了中国的统一。春秋初期,黄淮江汉这一中心区域见于文献记载有140余国,及至春秋末,这一地区只剩下大小20余国。其次,争霸促进了华夏与所谓蛮夷戎狄之间的交融。最后,争霸促进了各国社会制度的改革。 ———摘编自 沈长云《先秦史》 【议一议】如何看待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促进局部统一;促进民族交融;促进各国的制度改革。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知识解析】春秋时期的时间跨度” 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 ),通常用来指中国东周前半期历史阶段。 [1]春秋时期止于公元前476年(周元王元年),总共295年。一说止于公元前453年,韩、赵、魏灭智氏,一说止于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知识拓展】 春秋周王世系及大事年表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兼并。主要的大国包括:齐楚秦燕赵魏韩,各国以统一为目标,攻城灭国。包括周王室,公元前256年周王室被秦国吞并。 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各国混战不休,故前人称之为战国。把战国作为时代名称,开始于西汉末年刘向汇编的《战国策》 战国形势图 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几个大诸侯国左右着政局。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1.诸侯争霸,卿室夺权 (3)战国时期划分与时代特点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知识解析】战国七雄” 战国七雄,是战国时期的秦国、楚国、齐国、燕国、赵国、魏国、韩国这七个最强大的诸侯国的统称,经过春秋时期旷日持久的争霸战争,周朝境内的诸侯国数量大大减少。周王室名义上为天下共主,但已名存实亡。诸侯国互相攻伐,战争不断。赵国、魏国、韩国三家分晋跻身强国之列,齐国又有田氏代齐,战国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知识拓展】 战国周王世系及大事年表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定公十年》 2.华夏认同与民族交融 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 (1)“华夏”一词由来 一、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 春秋时期,在诸侯国势力膨胀,华夏族向周边扩张的同时,各少数民族也不断深入到华夏族居住的区域,这样就打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