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33937

6《芣苢》《插秧歌》课件(共41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6次 大小:4558383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件网) 在中国文学史上,诗歌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而我们流传至今的诗词歌赋,总有劳动的旋律回响其中。 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 李绅《悯农》 足蒸暑土气, 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 但惜夏日长。 白居易《观刈麦》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 《芣苢》 《插秧歌》 对比阅读 PART ONE 积累 文化常识 壹 《诗经·国风·周南》 芣苢,车前草,春生夏长,遍布荒野路边,嫩叶可食,全草可入药,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植物。春夏生长,遍布于荒野路边,分布几遍全国。嫩叶可食,有些地区用作饲料;全草与种子都可入药,能利尿、清热、止咳,可以说是一种易得又多用的食物。 关于诗经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在先秦时叫做《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本来只是一本诗集。但是,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首。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 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主要内容: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诗经根据内容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 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 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颂 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诗经“六义” 诗经“六义” 诗经根据内容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 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共160篇。大部分是民歌。 雅 是周王朝直辖地区的音乐,即所谓正声雅乐。按音乐的不同又分为《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105篇。 颂 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颂》诗又分为《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0篇。全部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诗经“六义”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修辞方法。 比:比喻。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点更鲜明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比兴手法可增强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增加韵味和形象的感染力 《诗经》中运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PART TWO 吟咏诗情 贰 自由诵读两首诗歌,感受两首诗歌在句式韵律上的不同之处。 芣 苢(fú yǐ)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duō luō jié xié 插秧歌 (南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dōu móu suō jiǎ shà shì zā 朗读时,四言诗一般二二断; 七律节拍有两种方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 芣苢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插秧歌 (南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