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融通与质量验收评价 |单|元|体|系|建|构| |核|心|主|题|聚|焦| 主题融通(一) 战火中的社会变革,乱世中的国家转型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与华夏认同彰显了“从纷争走向融合”的趋势,兼并战争中诸侯国数量逐渐减少,民族交融促进了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体现了“从动荡走向整合”,既包含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调整,也包含政治上的改革变法制度创新;百家争鸣蕴含着“从争鸣走向统一”的导向,各派都提出了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为国家走向统一提供了蓝图。上述因素共同作用,推动了中国社会从邦国向王朝深刻转型。 [多维看待]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华夷观有一个演变过程。前期更侧重于血缘上与周王室的亲疏,强调华夏诸国是同胞兄弟,夷狄是外族。到春秋中后期,“华夷之辨”在内涵上更专注于文化上的进步与落后,把是否认同华夏礼乐文明作为区分夷夏的标准。这样就形成了以文明与野蛮而不是以种族来区分华夷的观点。“华夷之辨”在春秋战国时期有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并变成强大的精神力量,抵御相对落后的游猎文化对中原文化的征服。以“尊王攘夷”为口号的大国争霸战争也在客观上促进了华夷的融合,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教程》 材料二 内讧和篡权是春秋时期的特点,它预示着未来的变化,那就是权力必将集中到君主一人手中,面临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 郭沫若先生认为: “东周列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到春秋末年以后才达到质变的阶段。” [思考探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华夷之辨”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政治体制演变的趋势。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试分析郭沫若先生观点的史实依据。 [唯物认知] 全面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转型 1.历史特点 特点 表现 争 政治上,诸侯争霸、大夫争权;经济上,人人争利;思想上,百家争鸣 变 生产关系:从土地国有制到封建土地私有制。 生产方式:从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 政治结构: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 思想文化:从学在官府到学下民间 关系 残酷的兼并战争呼唤着变法,深刻的变法又为激烈的战争提供了条件;二者的和弦共鸣,构成了当时社会大变革的雄浑乐章 2.发展趋势 趋势 表现 国家政局 的变化 从分裂到统一。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诸侯国的数目由多变少,其规模由小变大,最后由秦国统一全国 民族的 交融汇合 在战争环境中,华夏族同其他各民族接触频繁,缩小了各民族的差异和隔阂,客观上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融 社会制度 的变迁 从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在错综复杂的战争和动荡下,贯穿着新旧两种社会制度交替变革和为之斗争这一历史发展的主线 思想领域 的嬗变 从礼崩乐坏到重视秩序重建,从单一神权思想到多元人文思潮,从贵族思想垄断到百家争鸣,各学派的思想在相互碰撞、交流和融合中,共同推动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 结果:从分裂到统一,各民族相互交融,从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互相交织在一起,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秦朝的建立 主题融通(二) 秦汉大一统,中华民族情 秦汉时期不仅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持续数百年的战乱,更是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形成了大一统的政体,并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巩固奠定了基础,这使中华民族很早就逐步形成了一种朴素系统的国家统一的整体观念,即“多民族”和“大一统”的国家观,成为后来中华民族凝聚力不断发展的精神内核。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在保证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继续发展。 [多维看待] 材料一 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