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35790

第一单元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日期:2025-11-2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8次 大小:927466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一,社会,制度,国家,必修,选择性
    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新课导学·预习提示】 知识点一 1.世袭制 2.外服 3.同姓贵族 贵族等级 嫡长子继承制 4.国人 5.郡县制 知识点二 2.政治 军事 最高监察官 廷议 监御史 中央 邮传 知识点三 1.中朝 中朝尚书 尚书台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政事堂 中书省 明太祖 内阁大学士 雍正帝 2.郡尉 景帝、武帝 内轻外重、干弱枝强 监察 节度使 按察使司 总督 【素养落实·师生互动】 探究主题一 [提示] 原因:农业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特点:权力集中于中央(或皇帝总揽全国大权),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吏都由皇帝直接任免(或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探究主题二 [提示] 演变:汉武帝设中朝以夺相权,魏晋时期出现了三省,唐代三省长官正式成为宰相。基本策略:分散权力;权力制衡。 探究主题三 [提示] 春秋战国时期,新的生产工具的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封建生产关系开始产生,由此诞生了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就是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维护地主阶级整体利益的政治制度。郡县制作为中央集权制下的地方行政制度,在层级上历代有不同划分,但本质没有改变,是适应中国古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一种政治制度。 【课堂小结·典题试练】 1.A [解析] 根据“告诫盂要忠心辅佐王室,还记载了赐予盂的器物与人口等信息”可知,这一做法明确了周王对盂的册封,强化了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故选A;西周时期,周王尚未确立至高无上的地位,排除B;西周实行分封制,周王不对地方实行直接统治,排除C;材料内容和嫡长子继承制无关,排除D。 2.A [解析] 据材料“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患则救之,失则革之”并结合所学可知,这句话强调了君主的责任和使命,即君主要为民众谋福利,保护他们的权益,同时尊重他们的个性和特点,说明该时代原始民主传统仍有一定的影响,A项正确;郡县制的全面推行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排除B项;材料反映不出中央集权体制下君主权力受限,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不是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故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 3.A [解析] 由材料“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可知,秦朝紧急文书必须马上处理,不紧急的也需要在一天内处理完毕,不能久留,否则按律惩处,这说明秦朝形成文书行政的法律制度,A项正确;B项表述符合史实,但是材料强调的是秦朝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较为严密,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关于秦朝中枢权力机构的信息,无法得出秦朝中枢权力机构设置的严密性的认识,排除C项;材料反映了秦朝文书管理制度严密,不能得出秦朝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 4.A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雍正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职责是跪受笔录、上传下达,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顶峰,A项正确;皇帝自身勤政务实是影响因素,非主要原因,排除B项;雍正时期辅助皇帝处理军国大事的主要机构是军机处,而非内阁,排除C项;D项与材料信息及史实均不符,排除D项。 5.D [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出现的地方节度使掌管地方政治、军事、经济,属于州以上的军政长官,D项正确;汉初实行郡县与分封并行制,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藩镇割据势力较为强大,排除B项;元代的行省制打破了山川形势,排除C项。第1课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政治体制在秦朝建立前后的巨大变化  (2)通过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层级管理的变化,认识自秦起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演变线索  学习重点  中央集权制度、宰相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学习难点  不同历史时期上述相关制度的变化 知识点一 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 1.夏朝的政治制度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国家夏。 (2)政治制度:禹死后,其子启继位,打破了原始民主制下的禅让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