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35835

第一单元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 学案 练习)高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日期:2025-11-2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3次 大小:1055492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高中,社会,制度,国家,必修,选择性
    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新课导学·预习提示】 知识点一 1.五色旗 共和 袁世凯 责任内阁制 国务员 3.国民大会 监察 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 宪政 知识点二 三三制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行政区 论人民民主专政 知识点三 2.共同纲领 国家根本法 人民 社会主义改造 文化大革命 1982 3.执政党 参政党 长期共存 4.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 【素养落实·师生互动】 探究主题一 [提示] 特点:艰难曲折,未真正实现共和;政府更替频繁,长期实行军事独裁统治。 探究主题二 [提示] 独特性:最广泛的人民民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四大制度的有机整合。原因:与本国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状况密切相关。 探究主题三 [提示] 中国古代从秦朝开始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与西方雅典民主政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近代西方的英国建立君主立宪制,但是资本主义制度在中国行不通,只有社会主义制度,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发展中国。 【课堂小结·典题试练】 1.B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初年的政党大多为原来政治势力的分合,说明原有政治力量重新分化后披上了新的民主共和的外衣,B项正确;民国初年,政党政治处于起步阶段,并没有趋于成熟,排除A项;材料不仅仅反映政治力量重新分化组合,C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C项;材料并不能够说明民主革命力量日益壮大,排除D项。 2.A [解析] 孙中山在长期的斗争实践中认识到不可能在民众民主意识淡薄的基础上实现“主权在民”,必须通过一定阶段、采取一定措施启发民智,培养民众的民主意识和参政热情。故答案为A项。1905年不存在北洋军阀割据混战的现象,排除B项;新文化运动于1915年开始,排除C项;这一主张不是针对外国侵略,排除D项。 3.D [解析] 抗日战争时期,在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上,中国共产党适应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需要,设立边区政府,作为民国地方政府。同时设置各级参议会,推行抗日民主制度,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材料图片反映了抗日根据地推行民主制度,D项正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正式确立是在1937年,排除A项;从投票选举不能看出抗日民主根据地扩大,排除B项;陕甘宁边区政府正式建立是在1937年,材料图片反映的是边区政府建立后的选举,排除C项。 4.C [解析] 根据材料“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可知,毛泽东发表《论人民民主专政》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否定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说明该文是新中国成立准备过程中带有纲领性意义的文献,从理论上指导了新中国成立的准备工作,C项正确;《论人民民主专政》发表于1949年6月30日,此时抗日战争已经结束,排除A项;《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准备,其论点的主要目的不是巩固解放区的人民政权,排除B项;材料“人民是什么 在中国,在现阶段,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说明当时中共要团结部分资产阶级,排除D项。 5.D [解析] 据材料“坚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东西南北中拧成一股绳”并结合所学可知,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使人民共享发展成果,说明社会主义制度契合了中国社会建设的需要,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农村的生态面貌,排除A项;2021年,扶贫开发战略已经成功实施,排除B项;共同富裕的目标,目前尚未实现,排除C项。第3课 中国近代至当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了解共和制在中国建立的曲折过程,理解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学习重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学习难点  理解近代以来中国政治道路发展的独特性 知识点一 民国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