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37289

(全册)知识点梳理归纳-2025年秋青岛版(新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日期:2025-11-19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素材 查看:90次 大小:2410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新教材,二年级,数学,小学,教材,青岛
  • cover
(全册)知识点梳理归纳-2025年秋青岛版(新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 妈妈的小帮手———分类(一) 本单元是数学思维的启蒙内容,核心是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能根据给定标准或自主确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培养有序思考和整理能力,为后续数学学习奠定思维基础。 分类的基本含义 定义:把具有相同或相似特征的物体放在一起,就是分类。分类是整理信息、解决问题的重要方法,如整理房间时将衣服、玩具、书本分开摆放。 核心意义:通过分类能让物体更有序,便于观察、计数和管理,培养“找相同、辨不同”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 分类的基本方法 按给定标准分类:根据题目明确要求的标准进行分类,常见标准包括“形状”(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颜色”(如红色、黄色、蓝色)、“用———(如学习用品、生活用品、玩具)、“种类”(如蔬菜、水果、动物)等。例如“把下列物体按形状分成三类”,需先明确形状标准,再分别归类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物体。 按自主标准分类:根据物体的共同特征自主确定分类标准,同一组物体可以有不同分类标准,分类结果随标准变化而不同。例如“整理书包里的物品”,可按“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分类,也可按“纸质物品/非纸质物品”分类,还可按“常用/不常用”分类。 分类步骤:① 明确分类标准(给定或自主确定);② 逐一判断每个物体是否符合标准;③ 将同一标准下的物体归为一类,确保不重复、不遗漏。 分类的实际应用 数据整理:分类后能清晰统计每类物体的数量,如“按颜色分类后,红色物体有5个,黄色物体有3个”,为后续统计学习铺垫。 生活场景:结合“妈妈的小帮手”主题,解决整理衣物(按季节、性别分类)、整理餐具(按材质、用途分类)、整理书本(按学科、大小分类)等实际问题,培养生活中的数学应用意识。 易错点:分类标准不明确导致分类混乱;同一分类中出现重复或遗漏;自主分类时无法准确描述分类标准。 中国戏法和杂———表内乘法(一) 本单元是乘法运算的启蒙内容,核心是理解乘法的意义,掌握2-5的乘法口诀,能运用口诀计算乘法算式,为后续乘法学习和除法学习奠定基础。 乘法的意义 核心含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例如“3个4相加”(4+4+4),用乘法表示为3×4或4×3,读作“3乘4”或“4乘3”,乘法算式比加法算式更简洁。 关键词识别:当情境中出现“每堆有几个、有几堆”“每组有几个、有几组”“每人有几个、有几人”等表示“相同加数+相同加数个数”的表述时,可用乘法计算。 与加法的区别:加法可以表示不同加数的和(如2+3+4),也可表示相同加数的和;乘法仅表示相同加数的和,是相同加数加法的简便形式。 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乘法算式结构:“因数×因数=积”,其中“×”是乘号,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都叫“因数”,等号后面的数叫“积”。例如在3×4=12中,3和4是因数,12是积。 意义对应:因数分别对应“相同加数的个数”和“相同加数”,如3×4=12既可以表示“3个4相加得12”,也可以表示“4个3相加得12”。 3. 2-5的乘法口诀 编制规律:按“2的乘法口诀→3的乘法口诀→4的乘法口诀→5的乘法口诀”顺序编制,每句口诀对应“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例如2的口诀:一二得二(1个2)、二二得四(2个2);5的口诀: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 口诀特点:① 每句口诀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是“几个几”,后半部分是积;② 积小于10时,口诀中加“得”字(如“二三得六”),积大于或等于10时,不加“得”字(如“三四十二”);③ 几的乘法口诀就有几句(2的口诀2句,5的口诀5句)。 记忆策略:结合“中国戏法和杂技”中的场景记忆(如“2个小丑每人拿3个球,共6个球,对应二三得六”);利用规律记忆(5的口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