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高考语文标点符号专题复习讲义标点符号的表达效果 一、专题导入:为什么要重视标点符号的表达效果? 表达效果是通过语言、文字或标点等载体,呈现情感、思想或事实时产生的影响与作用。在高考语文中,标点符号的考查已从“判断用法正误”的基础层面,升级为“分析特定情境中表达效果”的鉴赏层面,其核心价值在于: 1.考查学生的鉴赏评价能力,通过对标点功能的分析,提升关联思维(标点与文本内容的关联)、分析思维(标点对情感/形象的作用)和综合思维(标点与语境的融合); 2.文学作品中,标点符号是“无声的语言”,能辅助构造特殊语句,精准表达感情、刻画心理、描绘神态,理解其作用是读懂文本的关键; 3.近年高考中,“原句与改句表达效果对比”题频繁涉及标点差异,能否准确分析标点作用,直接影响得分。 二、基础必备:标点符号的分类与核心功能。 (一)标点符号分类。 类别 包含符号 核心作用方向 七大点号 句号(。)、逗号(,)、冒号(:)、顿号(、)、分号(;)、问号(?)、感叹号(!) 标示停顿、表达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等) 五大标号 引号(“”)、破折号(———)、省略号(……)、书名号(《》)、括号(()) 定性(如引号标直接引语)、修辞(如破折号表留白)、简化(如省略号省内容) (二)标点符号的六大功能(依据《标点符号用法》)。 1.停顿功能:标示书面语所需的停顿,如逗号表句中短停顿,分号表句间并列停顿; 2.语气功能:传递不同语气,如问号表疑问/反问,感叹号表强烈感叹,句号表陈述; 3.定性功能:明确内容属性,如引号标示直接引语、特殊含义,书名号标示作品名; 4.修辞功能:辅助增强表达效果,如破折号表跳脱、省略号表留白,是文学作品中考查的重点; 5.审美功能:营造画面感或韵律感,如描写鱼吐泡泡用多个句号(。。。)模拟气泡破碎; 6.简化功能:省略冗余内容,如省略号可代指重复语句、未说完的话,避免文字冗长。 三、重点突破:高频标点的修辞功能与典型案例。 在文学作品中,标点的修辞功能直接影响表达效果,以下为高考高频标点的案例解析: 1.逗号:拆分意群,刻画形象/传递情感。 核心作用:通过刻意拆分语句,制造不连贯的停顿,模拟人物语气、刻画性格,或传递沉重/犹豫的情感。 案例:鲁迅《彷徨 长明灯》中郭老娃的台词:“上半天,”他放松了胡子,慢慢地说,“西头,老富的中风,他的儿子,就说是:因为,社神不安,之故。这样一来,将来,万一有,什么,鸡犬不宁,的事,就难免要到,府上……是的,都要来到府上,麻烦。” 解析: 故意“滥用”逗号,将语句拆得支离破碎(如“西头,老富的中风,他的儿子”“将来,万一有,什么,鸡犬不宁,的事”),打破正常意群; 从语气上,模拟出郭老娃说话断断续续、中气不足的状态,符合其“体弱气衰”的生理特征; 从性格上,停顿中暗含“故作姿态、以势压人”的意味,活画出封建乡绅“表面敦厚、实则阴险”的形象。 2.破折号:表跳脱/延长/留白,强化语气/情感。 核心作用:可表语句中断(跳脱)、声音延长、内容留白,常用于刻画人物情态、增强语言韵律感,或传递复杂情感。 案例1(跳脱与留白):曹雪芹《红楼梦》中黛玉的台词:“你也太受用了。即如大家学会了抚起来,你不懂,可不是对———黛玉说到那里,想起心上的事,便缩住口,不肯往下说了。 解析: “可不是对———后用破折号,替代了未说出的“牛弹琴”,属于“跳脱格的急收形式”; 若不用破折号,无法表现黛玉“缩住口,不肯往下说”的情态,破折号的留白,既符合黛玉敏感、多虑的性格,又让读者体会到她“欲言又止”的复杂心理(可能怕伤对方自尊,或联想到自身心事)。 案例2(声音延长):柯岩《周总理,你在哪里》:“我们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