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41032

古诗词诵读《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课件(共20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2次 大小:5443662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古诗词,2025-2026,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
  • cover
(课件网)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一 (上海古籍-出卷网-2009 年版)。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是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知州时悼念妻子王弗的作品。王弗去世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 生死相隔,深情难忘。这首悼亡词一开篇便抒发作者对妻子诚笃的感情。生死,是一种隔;妻子葬于千里外的故乡,是一种隔;岁月沧桑,即使相逢也认不出,又是一种隔;梦中还乡,四目相对,千言万语无从谈起,还是一种隔。在对梦境的淡淡追述中,将死别之悲、独处之苦、世路之艰写得极为沉痛。诵读这首词,留意细节描写,体会作者是如何把梦境的记述、对亡妻的思念和落拓的身世之感融合在一起的。 注释1 缘由 学习提示 题材 情感 对照课本 悼亡诗,古代诗歌题材之一,一般是丈夫追悼亡妻之作,始于西晋潘安的《悼亡诗》三首。 西晋文学家潘安,美姿容。据说驾车走在路上,女人们无不为之倾倒,“皆连手萦绕,投之以果”,掷果盈车。但是,他和妻子情深意笃。二十四岁结婚,五十岁妻子不幸死亡,夫妇和睦相随二十六载。潘安悲痛至极,为她服丧一年,期满赴任作《悼亡诗三首》。 “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睹物思人,抚衿长叹,徘徊墓前,不忍离去,最后“挥涕强就车”,“路极悲有余”。 诗中所流露的真挚、自然、深沉的夫妻之情,颇为后人赞赏,此诗广泛流传。此后,《悼亡诗》便成为丈夫哀悼亡妻的专用诗题。 现在广义的悼亡诗也指对亡故亲人或朋友表达追悼、哀思的诗歌。 悼亡诗代表诗人有元稹、李商隐、纳兰性德等;用词写悼亡,是苏轼的首创。 自学指导一 3分钟 1.朗读并根据课下注释翻译诗歌。 2.本词是以什么为线索,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3.结合学习提示,找到体现苏轼和妻子阻隔的体现。 有问题的句子给他们解释一下 你我夫妻诀别已经整整十年,强忍不去思念可终究难忘怀。孤坟远在千里之外,没有地方能诉说心中的悲伤凄凉。即使你我夫妻相逢怕是也认不出我来了,四处奔波早已是灰尘满面两鬓如霜。 昨夜在梦中又回到了家乡,看见你正在小窗前对镜梳妆。你我二人默默相对无言,只有泪落千行。料想你年年都为我柔肠寸断,在那凄冷的月明之夜,在那荒寂的短松冈上。 线索 本词题为“记梦” 以“梦”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来写:梦前――梦中――梦醒 梦前怀念———十年生死两茫茫,……尘满面,鬓如霜。 梦中相逢——— 夜来幽梦忽还乡,……惟有泪千行。 梦醒悲凉———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体现阻隔的句子 概括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生死之隔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空间之隔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岁月之隔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情感之隔 自学指导二 3分钟 同桌合作,选择其中两个问题探讨一下。 1.“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两茫茫”怎样理解? 2. 为什么不思量亡妻却对亡妻难忘呢?这不显得有点矛盾吗? 3.“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中的“凄凉”有哪些含义? 4.作者说自己“尘满面,鬓如霜”,而其时不过40岁,如何理解? 思考1:如何理解“十年生死两茫茫”中的“两茫茫”? ①“茫茫”意为迷茫、茫然; ②文中表现作者在妻子死后的刻骨相思。恩爱夫妻经历十年生死相隔,词人此时的感受是茫然哀伤; ③想象妻子也思念自己,体现出夫妻双方相知相爱之深,表达了凄婉沉痛的情感。 思考2:为什么不思量亡妻却对亡妻难忘呢? “不思量”不是真的不去思量,而是因为相思实在太苦不敢思量。 “不思量”而“自难忘”,说明不用有意识的去思念,就已经时常出现在脑海中,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直抒胸臆,倾诉了作者对亡妻十年来的深挚怀念与哀悼,为全文奠定悲痛的感情基调。 思考3:“千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