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浙美新版《艺术 美术》七年级上册全册知识梳理 一、木刻艺术:时代精神的 “刀刻” 表达 本模块围绕不同历史时期的木刻艺术展开,从黑白木刻到套色木刻,结合时代背景理解木刻的 “战斗性” 与 “记录性”,掌握木刻核心技法与文化内涵。 (一)烽火岁月木刻:抗战时期的 “艺术战歌” 核心主题:木刻作为抗战时期的 “战斗工具”,传递抗争精神与时代使命。 代表作品与艺术特点 《到前线去》:刀痕粗犷、背景简化,通过强烈黑白对比营造紧迫感,体现 “呐喊” 的战斗氛围。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李桦):三角刀刻人物衣纹,表现挣扎力量;黑背景 + 白人物象征压迫与希望,黑白木刻张力突出。 《人桥》(古元):三角刀刻战士肌肉(刚硬)、圆刀刻群众轮廓(柔和),对比体现团结协作;无硝烟却通过人物动态、水面线条显紧张感。 核心技法 工具:切刀(刻锯齿线)、平刀、三角刀(刻刚硬线条)、圆刀(刻柔和线条)。 握刀与运刀:拳握式刻粗线、捏笔式刻细线;运刀包括刻、切、铲,需注意 “刻刀朝外侧,戴手套” 的安全规范。 制作流程:绘制画稿→刻板→上油墨→印制,需规范题签。 (二)鲁迅与新兴木刻:木刻运动的 “推动者” 鲁迅的核心贡献 称号:“中国新兴木刻之父”,20 世纪二三十年代推动新兴木刻适应革命文艺需求。 具体举措:举办木刻讲习会、邀请日本友人讲学、翻译木刻理论;编印传统木刻书籍、引进外国进步作品(如《凯绥 珂勒惠支版画选集》);支持青年木刻家,1936 年参与木刻流动展览会。 新兴木刻与传统木刻的差异:新兴木刻以 “服务社会、传递精神” 为核心,侧重现实题材与战斗性;传统木刻多服务于书籍插图、装饰,题材偏古典。 实践要点:以鲁迅文学作品(《孔乙己》《闰土和水生》)为素材,将文学形象转化为木刻黑白稿,注重 “文字意境→视觉线条” 的转化。 (三)新中国套色木刻:建设时代的 “色彩赞歌” 核心主题:用色彩象征新中国建设成果,体现工农振兴、工业发展的时代风貌。 代表作品与色彩象征 《初踏黄金路》:绝版套色技法,金黄表现麦田层次感,橙红藏族服饰)显温暖,象征民族政策红利与农业希望。 《交班》:黄、蓝、棕等工业色彩,简洁构图显工厂秩序感,体现工人阶级奋斗与工业初期使命;棕色调避免机械冰冷感。 核心技法 套色木刻是指采用颜色套版方法印刷出来的木版画,分为绝版套色和多版套色两种制作方法。 绝版套色流程:1、在木板上刻制第一版图案,上墨并印制;2、待木板的油墨干透,继续在此块木板上刻画第二版图案,再次上墨,并在同一张画纸上对齐印刷,如此逐次在同一块木板上刻印。 分版套色流程:1、将图案依据颜色进行分版,并分别刻在多块木板上;2、将多块刻制号的木板分别商墨,对齐套印。 安全口诀:“握刀向外不向人,油墨薄匀滚三次,对版标记要对齐”。 色彩基础:红(M)、黄(Y)、蓝(C)三原色,可调和出丰富色彩(如 M+Y = 红,Y+C = 绿)。 二、书法与篆刻:中华文化的 “笔墨印章” 本模块聚焦书法与篆刻两大传统艺术,理解其历史演变、技法体系与文化价值,实现 “识法、赏艺、实践” 的递进。 (一)中国书法:汉字的 “艺术生命” 字体演变与特点:按时间轴梳理,甲骨文(刻痕质朴)→金文(《毛公鼎》圆润)→篆隶(《礼器碑》方笔)→楷书(颜体宽博、柳体劲挺)→行书(《兰亭序》淡墨雅趣)→草书(灵动奔放)。 碑帖差异 碑:如 “历史的刻刀”,庄重规整,多为石刻(如《颜勤礼碑》),侧重刚硬风格。 帖:如 “文人的墨迹”,灵动自然,多为手书摹本(如《兰亭序》),侧重气韵生动。 笔墨三要素 字法:字的结构安排,也就是“集点画成字”。字法结构的基本法则是动态中求平衡。 笔法:写字的用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