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43161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课件(共33张PPT)

日期:2025-11-2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0次 大小:464912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7课,挽救,民族,危亡,斗争,课件
  • cover
(课件网)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救亡图存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题是什么? 资产阶级维新派 失败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农民阶级 失败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 1.背景 一.戊戌维新运动/戊戌变法 (1)政治:甲午战败,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据当事人回忆——— 甲午震撼主要有三点: 一是没有想到败给日本;   二是没有想到《马关条约》内容如此苛刻;   三是没有想到清政府耗资巨大、前后30年的洋务运动如此不堪一击。 (2)经济:甲午战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张謇的大生纱厂 官办 官督商办 商办 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 革命性、软弱性、妥协性 (3)思想:维新思想的传播 康有为撰写《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 康有为: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①特点:托古改制; ②目的:减少变法阻力; ③意义:为变法提供了理论依据,解放了思想。 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变法通议》,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严复翻译《天演论》 社会达尔文主义 优胜劣汰,适者生存 2.领导力量:资产阶级维新派 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 “闻日本索偿二万万,是使我臣民上下三岁不食乃能给之。若借洋债,合以利息扣折,百年亦无偿理,是自毙之道也。与其以二万万偿日本,何如以二万万外修战备,内变法度哉!” ———康有为 3.序幕:1895年“公车上书” 拒约 迁都 练兵 变法 光绪皇帝 4.高潮:百日维新(1898年6-9月) (1)光绪帝召见康有为 翁同龢 政治:广开言路,澄清吏治,裁汰冗官 经济:提倡实业,开矿筑路 军事:裁旧军,编练新军,改习洋操 (2)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6月11日 100天时间颁布了上百道有关改革的谕旨 教育:废八股,改科举,设新式学堂 光绪帝下令将阻挠上书的两名礼部尚书和四名侍郎全部革职。同时。破格提拔维新派人士杨锐、林旭、刘光第和谭嗣同为军机章京,参与新政。慈禧对光绪帝的这一举动极为恼怒。 (3)戊戌政变:慈禧太后囚禁光绪帝,再次临朝训政(9月21日) 围园杀后 谭嗣同密会袁世凯 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 杨锐 刘光第 林旭 杨深秀 康广仁 京师大学堂 5.影响 (1)政治: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2)经济: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3)文化:促进了新思想传播。 例.有人用“观念转变,黄金万两”来解释戊戌变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下列哪项最符合这种解释: A.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 B.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 C.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有力地推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6.失败原因: (1)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2)守旧势力强大 (3)改革派自身的问题 ①寄希望于无实权的皇帝 ②缺乏严密组织和社会基础 ③贪大求全,改革过于急促 “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以皇上之圣,图自强在一反掌间。” ———康有为 19世纪末,中国北方的义和拳(义和团) 二.义和团运动 1.原因 (1)《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加剧; (2)反洋教的斗争的发展; (3)西方势力深入中国城市、乡村后引发了一系列冲突,德国强占胶州湾,进一步刺激了山东民众。 “有些所谓的教民入教,只是为了得到教会的庇护,逃避自己做恶事应受的惩罚,或利用教会的关系,影响地方司法。” ———赫德《中国问题论集》 2.义和团口号:“扶清灭洋” 不下雨,地发干,都是教堂遮住天。 女无洁意男不嫌,鬼孩不是人所产。 如不信,仔细观,鬼子眼珠俱发蓝。 神也怒,仙也烦,一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