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2课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第一单元 历史 【课程标准】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 的局面及其意义。 导入新课 【思考】雅斯贝尔斯提出的“轴心时代”观点,非常符合在2500年前后的数百年间世界各地域的文化普遍出现的一个明显的“转折时期”的客观共性现象。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这样一场“大变局”,中国如何实现了“轴心时代”的大突破? 材料一 2000多年以前,有一个轴心时代,中国出现了老子、孔子,印度出现了释迦牟尼,古代希腊出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古以色列出现了犹太人的先知,他们各自创造了文明。……以后的每一次文化的复兴有一个规律,都必须回到源头上,来吸取资料,吸取营养,吸取知识,然后再前进,然后才能创造出灿烂的辉煌。 ———摘编自《历史的起源与目标》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代的变革,并非局部的、一事一物的兴替,而是由一系列相关性变迁运动构成的大变局。……其动荡之激烈,变革范围之深广,为中国五千年历史所仅见。 ———摘编自王家范等编著《大学中国史》 争霸兼并礼崩乐坏 春秋时期的时代特点是争霸。主要的霸主包括: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各国以尊王为旗帜,建立霸业。 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兼并。主要的大国包括:齐、楚、秦、燕、赵、魏、韩。各国以统一为目标,攻城灭国。 【问题探究一】从以下文献记载中,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材料一 荆(楚)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 ———《韩非子》 材料二 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王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王中肩。 ———《左传·桓公五年》 材料三 (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 ———《史记》 材料四 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是以传相方向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 ———《〈战国策〉书录》 材料五 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论语》 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崛起,分封制遭到严重破坏,礼崩乐坏;分裂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 各族同源华夏认同 观察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形势图,中原地区在少数民族分布上有什么变化? 春秋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位于中原的犬戎、赤狄、楼烦、林胡等和位于南方的淮夷、东夷逐渐消失,出现民族交融。 【问题探究二】从以下文献记载中,你可以得出什么历史结论? 材料一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 材料二 通过这样的政治运作(分封制),西周从理论上把各地华夏诸侯封国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泛称曰“蛮夷”的部族邦国统一纳入到王朝的天下之中,从而使西周所属版图疆域出现了 “诸华”“诸夏”与戎、夷、蛮、狄犬牙交错、混居的族群分布格局。 ———摘编自沈长云《华夏民族的起源与形成过程》 材料三 这一时期(春秋),华夏族与夷狄各部之间的通婚现象相当普遍。例如,晋献公就曾娶过三个戎族的女子,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他的母亲就是戎族人。他早年受骊姬的迫害,首先就逃到狄人那里,后来他自己也娶了狄族的女子为妻。由于华夏族与夷狄已经交错居住在一起,所以这种民族之间的通婚在一般百姓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