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教学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目标 1.运用唯物史观理解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形成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从原始社会公有制到奴隶主土地国有制的转变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唯物史观】 2.了解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再到夏商周早期国家形成的时间脉络,把握不同地域文明起源与发展的空间分布特点,如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文化的兴起。【时空观念】 3.培养通过元谋人门齿化石、二里头遗址、甲骨文等考古史料,分析早期人类生产生活状况及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特征的能力,学会辨别史料真伪与价值。【历史解释】 4.阐释禅让制到世袭制的演变反映了社会形态从部落联盟向奴隶制国家过渡,分封制与宗法制相互配合巩固了西周统治,理解早期政治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史料实证】 5.通过炎黄部落联盟等传说,激发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认同感,体会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和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难点:理解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和中国早期国家的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 教法:问题引导法、史料阅读法、表格梳理法、逻辑推理法、师生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学法:总结知识并梳理表格,问题思考、探究,重点知识整理笔记,阅读、分析史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制作课件,编写学案;学生预习教材,完成学案。 ( 教学 设计 )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我们回望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会发现这是一部从满天星斗到多元一体的壮丽史诗。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如璀璨星辰,而夏朝的建立则标志着中国迈入国家文明新阶段。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基址、青铜礼器,诉说着最早“中国”的故事。今天,让我们一同探寻:我们的祖先如何从聚落走向王朝?早期国家如何奠定中华文明的基础?这段历史将带我们触摸华夏文明的基因密码。 二、新课教学 (一)石器时代———中华文明的起源 1.旧石器时代 教师活动:通过图片、地图和文字材料,简单介绍旧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 问题:观察《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指出中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 预设答案:沿河聚居 :集中于黄河、长江等大河流域(如北京周口店、陕西蓝田),这里水源与食物资源较为丰富。 多元起源、分布广泛 :北至黑龙江、南至云南,适应不同气候带。 山地—平原过渡带 :多位于山麓或河谷阶地,兼顾洞穴庇护与平原狩猎。 区域性集群 :华北、西南形成密集遗址群。 低海拔倾向 :90%的遗址海拔低于500米,有利于生存资源的获取。总体体现出“逐水草而居”的生态适应性。 阅读下列材料,分析中国早期人类的生产生活情况。 材料 “北京人”出土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一个山洞里……在此遗址内总共发现了6个比较完整的头盖骨,以及头骨碎片、下颌骨、股骨、胫骨、牙齿等人骨化石,它们分属于40多个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个体。同时出土的还有数以万计的石器和石制品。文化堆积层内有成堆的灰烬、烧骨和烧焦的朴树籽,以及动物化石100多种。 遗址的背后是巍峨的西山,层峰叠翠,有虎豹出没其间……在山前的丘陵地带长着高大的朴树…… ———摘编自《中国通史》 (1)根据北京人遗址出土的遗存,该遗址的考古发现对研究古人类进化有何重要意义? 答案 :北京人遗址揭示了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前直立人的生存状态: 人类体质特征 :出土的6个头盖骨及肢骨化石,证明北京人脑容量较小且保留原始特征,但已具备直立行走能力,为研究人类演化提供实物证据。 工具与生产力 :数以万计的石器(如砍砸器、刮削器)表明其掌握打制技术,展现早期人类制造工具的智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