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燕 歌 行 感征战之苦,抒卫国之志 学习目标 了解高适生平、边塞诗等相关文学常识。 01 把握诗歌的叙事脉络及叙述角度。 02 赏析诗歌中对比、用典等手法的作用。 03 理解边塞生活的艰辛苦楚,感受诗人对战士慷慨赴死精神的赞美,对将领骄奢淫逸的讽刺。 04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是王维眼中的边塞画卷;“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是王昌龄笔下的英雄豪情。这些诗句构筑了我们对盛唐边塞的雄浑想象。 然而,高适的《燕歌行》却呈现了一幅更为复杂、深刻的战争全景。它既有“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沉痛揭露,也饱含着“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的悲壮讴歌。诗人以如椽巨笔,同时写尽了军中的腐败与士卒的忠诚,在尖锐的批判中,依然激荡着为国捐躯的豪迈与崇高。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这首气象浑茫的“盛唐边塞压卷之作”,去感受其动人心魄的复杂与深刻。 课堂导入 任务一 知人论世 了解常识 知人论世 高适(700—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河北蓨(tiáo)县人,唐朝时期大臣、边塞诗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 天宝八年(749年),投靠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辅佐哥舒翰(“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把守潼关。 天宝十五年(756年),护送唐玄宗进入成都,出任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李璘叛乱。 永泰元年(765年),去世,时年六十五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忠”。著名边塞诗人,其作品集为《高常侍集》,《全唐诗》存诗四卷。 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出塞二首)、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大器晚成 人生逆袭 诗歌成就 边塞诗成就最高。代表作:《燕歌行》《蓟门行五首》《塞上》《塞下曲》等,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写出了他们从军生活的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 边塞诗 诗歌风格 “雄浑悲壮”是高适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 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 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 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 诗歌成就 这些诗比较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之九、《东平路中遇大水》等,真实地描写了广大农民遭受赋税、徭役和自然灾害的重压,对他们的困苦境遇表示同情,他还写过一些赞美“良吏”的诗,从“仁政”思想出发,提倡轻徭薄赋,在当时也有一定的进步作用。 民生诗 诗歌成就 大抵指斥弊政,对统治者的骄奢淫逸有所批判,如《古歌行》《行路难二首》等。还有一些诗作于安史乱后,对政局流露出忧虑和愤慨,如《酬裴员外以诗代书》《登百丈峰二首》等。 讽时诗 数量最多,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像《别韦参军》《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微》《效古赠崔二》《封丘作》等,抒写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对现实有所不满。 咏怀诗 “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 “歌”,为产生于先秦时期歌谣的统称,“燕歌”即燕地的歌谣,因为燕地在春秋至两汉千年以来战争频发,征戍不断,战争积淀在“幽、蓟”之地的民谣中,成为记忆着征战、别离、相思等内容的“燕歌”。 “歌行”即歌行体,一般篇幅较长,以叙事为主,音节格律相对自由,以七言为主。 “燕歌行”,乐府旧题,多写有关边地征戍之事,以咏征人思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