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45570

古诗词诵读《书愤》课件(共2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日期:2025-11-2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7次 大小:268078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古诗词,2025-2026,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
  • cover
(课件网) 书愤 ———壮志成空的悲愤 一位诗人,临终时仍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他的生命与诗篇,早已和“爱国”二字融为一体。他就是陆游。然而,炽热的理想遭遇冰冷的现实,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他晚年的血泪之作———《书愤》,去触摸那颗滚烫而悲愤的灵魂。 导入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陆游 目 标 ① 知人论世 ② 梳理诗意 ③ 探寻壮志成空的悲愤 知人论世 壹 作者简介 写作背景 知人论世 矢志不渝的爱国诗人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最杰出的爱国诗人。他生于北宋覆灭之际,成长于颠沛流离的乱世,自幼便深受家庭中爱国思想的熏陶,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宏愿。他一生力主北伐抗金,收复中原,但仕途坎坷,屡遭主和派排挤打击。然而,无论处境多么艰难,他的爱国情怀至死不渝,临终前仍留下千古绝唱《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写作背景 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 此诗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春,陆游闲居山阴(今浙江绍兴)之时,时年他已六十二岁。在此之前,陆游曾有一段短暂的、亲临前线的军旅生涯(1172年在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府,筹划北伐),这成为他一生中最辉煌的记忆。然而,随着王炎被调离,北伐计划搁浅,陆游的梦想也随之破灭。此后,他多次被贬黜,长期投闲置散。晚年闲居家中,面对朝廷苟安一隅、主和派当道、北伐呼声日益沉寂的现实,回想自己年少时的豪情壮志和中年时的戎马生涯,再对照如今鬓发斑白、功业未成的处境,那股积蓄已久的悲愤之情喷薄而出,化作了这首《书愤》。 写作背景 时代之痛:北宋灭亡,南宋偏安一隅。 人生之志:自幼立志北伐,曾亲临前线(四川南郑军旅生涯是其人生高潮),胸———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宏愿。 写作之时:此诗写于他62岁闲居山阴时。北伐希望渺茫,主和派当道,自己年华老去,壮志未酬。 表字音 划分节奏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kōnɡ zǎi bìn 梳 理 诗 意 贰 小组合作学习: 找出重点字词,根据课下注释, 标注到原文中,边读边译。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活动:译一译 比一比 看谁翻译得又快又准 早年 明显于世 指不相上下 化用南朝宋名将檀道济的事迹 指北望淮河以北沦陷在晋人手中的地区 长江渡口,在江苏扬州,与镇江隔江相望 同“哪” 配有铁甲的战马 书愤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的艰难, 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豪气如山般坚定。 雪夜中,高大战船曾在瓜洲渡口严阵以待; 秋风里,铁甲战马也曾在大散关前纵横驰骋。 曾以“塞上长城”自比,而今壮志空悬; 对镜自照,才发现鬓发早已斑白。 诸葛亮的《出师表》名垂后世, 千百年来,谁能与他的忠诚与气节相提并论! 译文 探寻壮志成空的悲愤 叁 吟诵诗歌 要求: 1.学生读准字音,把握七律的节奏(二二三),感受情感起伏。 2.学生诵读:学生自由朗读,后请个别学生展示,师生共同点评。 3.把握诗眼: 思考:诗题《书愤》,核心情感是什么?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诵读诗歌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