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45905

16.2《登泰山记》复习课件 (34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2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2次 大小:76249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6.2,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一,统编
  • cover
(课件网) 《登泰山记》复习 。 。 学习目标 通过诵读、记忆、练习,掌握重点文言实词(当、负)文化常识、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能翻译重点句子。 学习任务单 1.准备好必修上册课本、《教材之光》、练习本 2.1分钟读背《教材之光》P594实词 本所有含义,2分钟完成语段训挖空练 3.读背教材必修上册《登泰山记》课下注释第120-121页(4分钟),并完成 《教材之光》P541右上角方框填写(5分钟) 4.文言现象总结:文化常识、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5.高考链接:一词多义“数” 6.动笔训练:《教材之光》P541-P542 第二到三题(1-5) 。 一、准备好必修上册课本、《教材之光》、练习本 二、1分钟读背《教材之光》P594页实词 本所有含义,2分钟完成语段训挖空练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1)抑本其成败之迹(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推究 (2)自言本是京城女(白居易《琵琶行》) 本来 (3)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 本来的,原来的 (4)盖亦反其本矣(《齐桓晋文之事》) 根本,主要的、基础的东西、根源,来源 (5)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草木的根 (6)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活板》) 书籍的册、部 。 柳宗元本( )求宦达,而谪柳州;近自然,植木本( ),反其本( )也;多有所得。后人将其所述辑成多本( ),即今日所见本( ),以本( )其当日心境。 追本(根源)穷源 :穷:寻求到尽头。追究事情发生的根源。 舍本(树根,喻根本)逐末:舍:舍弃;逐:追求。抛弃根本的、主要的,而去追求枝节的、次要的。比喻不抓根本环节,而只在枝节问题上下功夫。 一本(本钱)万利:本钱小,利润大。 变本(本钱)加厉:厉:猛烈。指比原来更加发展。现指情况变得比本来更加严重。 。 柳宗元本(本来)求宦(为官)达,而谪(官吏的降职调任)柳州;近自然,植木本(草木的根),反其本(根本)也;多有所得。后人将其所述辑(搜录后整理)成多本(量词,书册的计量单位),即今日所见本(版本),以本(推究)其当日心境。 译文: 柳宗元本来追求飞黄腾达,但被贬到柳州,亲近自然,种植植物,返回到他的根本,有很多收获;后人将他的言论编辑成许多册书,就是今天所见的版本,来推究他当日的心境。 。 《登泰山记》主要内容: 叙述作者偕友人冬日登泰山观日出的经过。 文章以精炼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泰山雪后初晴的瑰丽景色和日出时的雄浑景象写出了泰山的神秀壮丽。山巅之壮美景象令作者心旌摇动,同时作者与友人于寒冬凌晨冒风雪攀高峰的豪壮气概也与自然之壮美景象相契合,唯有有此豪壮气概的人才能欣赏此壮美景象,此壮美景象也令人心中生出更多豪壮气概。人与自然于此达到了完美的和谐统一。 文章思路: 第一段:交代泰山位置 第二段:记述登山经过 第三段:描绘日出美景 第四段:返记人文景观 第五段:补写自然景观 。 三、《登泰山记》课下注释第120-121页(4分钟),并完成《教材之光》P541右上角方框填写(5分钟)。 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①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②,至于泰安。是月丁未③,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④,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⑤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⑥雪,明烛⑦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