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七单元-第16课 赤壁赋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激趣导入: 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者,是瑜珈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林语堂《神·鬼·人—苏东坡传》 激趣导入: 将庐山写得最有韵味的诗是苏东坡;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诗也是苏东坡;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其他便都“余词尽废”。……他一戏墨,就创立了中国文人画;他一写字,就有着惊世的书法流芳千古;他一好吃,就传出“东坡肉”、“东坡饼”诸类佳肴;他一穿戴,就使“东坡帽”、“东坡屐”民间长存;他一说笑,就让和尚成为名僧……如此等等,仿佛只要苏东坡稍一动弹,就会留下一道浓重的文化色彩。 ——— 方方《喜欢苏东坡(节选)》 激趣导入: 最浪漫的诗人 最豪放的词家 最超脱的文人 最潇洒的过客 最具人格魅力的大师 激趣导入: 命途多舛, 生活坎坷。 但他 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 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 自题金山画像 苏轼 心似已灰之木, 身如不系之舟。 问余平生功业, 黄州惠州儋州。 元丰三年春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实则等于充军。 一度下狱, 三度贬官。 特 别 的 事 激趣导入: 22岁丧母,30岁丧妻,31岁丧父,44岁自己几死狱中,49岁殇幼子; 后人评价苏轼的一生是起起落落落落落落…… 他少年成名,21岁进士及第,25岁进入仕途,45岁贬谪黄州,58岁贬谪惠州,62岁再贬儋州,66岁北归途中病逝。 苏轼一生历经风雨,宦海沉浮,饱尝苦难,他却能将满目疮痍的生活真正过成诗和远方。 谪赴黄州,在凄凉的路上看到满山梅花,他说:“幸有清溪三百曲,不辞相送到黄州。” 被贬惠州,广南多瘴毒,他却独发现荔枝之美,自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海外儋州,是中国的天之涯、地之角,是真正的山穷水尽之地,他却安然居之,作诗说:“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 激趣导入: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激趣导入: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林语堂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 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 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轼已活成了一个符号,代表乐观、放达、智慧、幽默、通透、温柔。 素养目标: 1.背诵全文。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文言特殊句式和古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方法。 3.深入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阐释的人生哲理。 4.准确理解文中景、情、理关系 5.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一部分:知人论世 第二部分:初读课文 第三部分:任务活动 第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