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48550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课后练习(含答案) (轻松学历史、每日一练) 高一上学期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

日期:2025-11-21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5次 大小:8256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学期,高一,一练,每日
    轻松学历史 一课一练 准对学习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选A。元谋人的门齿化石是考古发掘的实物史料,史料价值最高,故选A。想象图、复原头像、分布图都是后人在一定史学研究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不是考古发掘出的实物,排除B、C、D。 【方法技巧】史料价值的判定———分类法 (1)文献史料:为历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支撑。但受个人、政治等因素影响,部分史料带有很大的主观性。 (2)实物史料:能较大程度地还原历史,可信度高,史料价值高,可与文献史料相互佐证,弥补其不足。考古史料属于此类,但年代鉴定较难,不系统,不能全面反映时代面貌。 (3)口述史料:可与文献、实物等史料相互印证,但可能受年代久远、作者立场等的影响,未必完全真实客观。 2选D。本题主要考查对教材中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的历史解释。具体解析如下: 3.选C。距今约5000年的红山文化和龙山文化处于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阶级分化日益明显,国家的雏形逐渐出现,故选C。世袭取代禅让是在夏朝时期,排除A;实施内外服制是在商朝时期,排除B;井田制度出现在西周时期,排除D。 3.选B。牛河梁遗址积石冢群墓葬有中心大墓、中小型墓等之分,大墓随葬玉器多且档次高,表明当时已出现因财富占有不同而产生的等级差别,反映出阶级分化明显,故选B项;部落联盟出现通常指多个部落联合形成更大政治实体,但材料仅聚焦单一遗址内的墓葬等级,未提供部落间合作或联盟的证据,排除A项;早期国家产生需具备政府、城市、文字等要素,红山文化虽复杂但未发展出国家形态,仍属原始社会末期,排除C项;建筑工艺高超如积石冢建造虽体现技术,但材料核心是随葬品差异而非建筑水平,故不能以此说明工艺成就,排除D项。 4.选D。【解析】略 5.选A。 时空定位:夏朝王位世袭制 6.选A。 时空定位:商朝 逻辑梳理:根据材料中的表格内容可知,商朝的官员类别涵盖了神职、文书、司法、财政、武职、基层管理以及王的私人生活管理,这显示出商朝的政府组织已经相对复杂和完备,能够处理国家和社会中的多种事务,A项正确。 余项排除:礼乐制度涉及的如礼仪、音乐方面的等级秩序等未在材料体现,排除B项;商朝并非封建国家,而是奴隶制国家,排除C项;材料并未直接提及社会经济是否受到中央控制,排除D项。 7.选A。半地穴式房屋适应北方寒冷干燥环境,粟耐干旱,A 正确;半坡居民以农业为主,B 错误;河姆渡是干栏式房屋和水稻,生活方式不同,C 错误;半坡遗址未发现文字,D 错误 8.选B。骨耜是新石器时代的农业工具,用于耕地播种, B 正确;砍伐树木用石斧,A 错误;捕猎用弓箭、石矛,C 错误;制作陶器用陶轮,D 错误。 9.选A。材料信息显示,炎黄部落通过迁徙、冲突和战争等形成了以炎黄部落联盟为主的华夏族,这体现了不同部落之间的交融,A项正确;炎黄时期出现了部落联盟,而非国家雏形,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私有制产生、贫富分化,不能说明氏族公社没落,排除D项。 10.选B。夏朝历法《夏小正》分别记载物候、气象、天象和农事等,内容主要是有关生产的农耕、蚕桑、养马等,说明《夏小正》包含了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故选B项;《夏小正》是历法,与甲骨文字的出现关联较小,排除A项;夏朝尚未形成完整的历法体系,排除C项;农耕、蚕桑、养马等并非贵族阶层的生活意趣,排除D项。 12.(1)名称:良渚。 特征:规模较大;功能多元;出现较大贫富差距,阶级分化比较明显。 (2)制度:分封制、宗法制。 策略:因地制宜、因事而异。 积极意义:有利于加强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交流;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周王朝的统治。轻松学历史 一课一练 准对学习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1.中华文明是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能揭示中华文明起源的考古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