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荷塘月色》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探究分享写作背景及作者当时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的思想状况。 2、诵读课文,领略作者在文中流露的主观情感,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并把握作者情感的发展变化。 3、体味第四段的语言美、画面美。进一步认识“通感”这一修辞方法,并体会本文中 “通感”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重点难点: 1.体会作品的感彩同当时的时代背景的内在联系,理解一个正直文人不满于现实又无法找到出路的苦闷心境。 2.理解散文中的语言美、画面美。认识“通感”及其所产生的艺术效果。 自主学习: 1.文学常识: (1)(1899~1948年):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1948年8月12日,因不食美国送来的面粉,于贫病交加中病逝。毛泽东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散文代表作有《背影》《荷塘月色》《春》《匆匆》《温州的踪迹》《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他的著作都收入《朱自清文集》中。 (2)“莲叶何田田”句出自《江南曲》,古乐府诗。 (3)“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出自南朝乐府诗《西洲曲》。 (4)《采莲赋》出自南朝梁代皇帝萧绎。 2.写作背景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1924年1月-1927年7月)亦称“国民革命”或“大革命”,是反对帝国主义、北洋军阀建立国共合作政权的战争,这一时期又称国民革命时期或大革命时期,也称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以国民党“一大”为开始标志,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为结束标志。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参与和努力下,大革命风暴迅速席卷全国,给很多进步青年和爱国民主人士带来了泼天的希望,可惜后来被蒋介石和汪精卫破坏,使包括朱自清在内的很多进步青年和爱国民主人士陷入苦闷和彷徨。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蒋介石和汪精卫又相继发动 “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不能的“挣扎”的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 3.散文的特点 ①形散而神不散/形散而神聚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 ②意境深邃 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地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③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