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55604

古诗词诵读《念奴娇·过洞庭》任务式课件(共10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11-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3次 大小:173253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古诗词,10张,必修,语文,高中,统编
  • cover
(课件网)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念奴娇·过洞庭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轻重音。 诵读体悟 任务一:解读诗词意境,品味月夜洞庭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阙,尝试赏析张孝祥笔下的洞庭之景。思考:这是_____的洞庭湖? (提示:从意象特征、艺术手法等入手)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更无一点风色”,为何不是“更无一点风”? 《庐山谣》李白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更无一点风色”说的是洞庭青草湖上,万里无云,水波不兴,不仅没有风,而且连风的影子都没有,目之所及都静止不动,用夸张的手法营造了风平浪静、秋高气爽、玉宇澄清的环境氛围。这种表达方式富有新意,增添了一分诗意。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任务一:解读诗词意境,品味月夜洞庭 “着我扁舟一叶”,可否将“着”换成“荡”“有”“泊”? “荡”字似与“更无一点风色”相悖,“有”或“泊”字仅仅强调“存在”“停泊” ,不及“着”表现了“我”与广阔湖面对比产生的孤独、飘零感,且予人遐想。 进一步思考:谁来“着” ? 若造化自然“着”舟,则诗人屈于造化之下,三万顷水域更衬“扁舟”孤独飘零;如果是诗人“着”舟,则碧波万顷皆为“舟”之臣属,有自然造化供我所用之意,更衬诗人豪迈,为“万象为宾客”之伏笔。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 任务一:解读诗词意境,品味月夜洞庭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天辉映, 晶莹。从天空到湖 ,洞庭湖上上下下都是通体透明、纯净的。“澄澈”不仅仅是写景,还寄寓了深意。词人巧妙地将月夜洞庭在星月的辉映下,波光粼粼、洁净清朗的景色,与作者澄澈纯净的内心世界有机结合。 (双关、借景抒情) “表里俱澄澈”,仅仅只是写景吗? 任务一:解读诗词意境,品味月夜洞庭 任务二:寻觅诗词意脉,体悟澄澈心志 请同学们结合补充材料,思考:身处这样的洞庭湖之中,词人主要抒发了什么情感?请找出相应诗句,完成下表。 诗句 情感 任务三:联系他人评价,深挖澄澈本源 请同学们结合以下补充材料,小组讨论:是什么造就了他“澄澈”的品格?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哪些文化传承呢? ①于湖紫薇张公(张孝祥)之词,多在三湖七泽(即洞庭湖及周边水域)之间。何哉?衡谓兹地自屈、贾题品以来,唐人所作,不过《柳枝》《竹枝》词而已,岂天以物色分留我公,要与大江东去之词相为雄长?故建牙之地不于此而于彼也?———宋·汤衡《张紫薇雅词序》 ②(张孝祥)尝慕东坡,每作为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如何?”———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乙集》 ③张孝祥出入于儒释两家,兼融两家之思想。他思想中既有儒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功业追求,又不时流露出禅宗随缘放旷、任性逍遥的情怀。而推考其禅学思想之渊源,不但与两宋时期禅宗思想的发展密切相关,亦得之于家族笃信佛教传统的熏陶。———陈春霞《张孝祥的禅宗思想及禅学渊源》 (1)从精神品格层面师法屈原、苏轼;(2)儒释思想的熏陶与影响。 1.背诵并默写; 2.《念奴娇·过洞庭》和《赤壁赋》都描写了月下水上的美景,但寄寓的思想情感并不完全相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其思想感情的异同。 作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