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约660~约720),初唐诗人。扬州人。其人生平事迹不详,以“文词俊秀”而名显长安,曾任兖yǎn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其诗作语言清丽,富有跌宕起伏的音乐美感,诗境优美深邃。《全唐诗》仅存其诗两首:一首《代答闺梦还》,风格柔靡,近齐梁体。另一首则是《春江花月夜》,是历代传诵的名篇。 1. 作者介绍: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虽已无具体文字资料可考,但根据诗歌内容可作如下推测: 作者创作此诗时,也许是宦游在外,也许是羁留异乡。在一个月朗风清、春暖花开的夜晚,作者漫步江边,仰望天边的一轮皎月,不禁感慨万千,诗兴大发,临江赋诗。从月升写到月落,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抒发孤舟游子的思乡之情和明月楼中思妇相思之苦,同时探索人生哲理与宇宙奥秘。 2. 作品背景: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听诵读,读准字音,并找出诗歌中的主要意象。 月 春、江、花、月、夜 五个名词,五种意象,五幅画面, 交错出现,仿佛一首交响诗。 王尧衢《唐诗合解》卷三:“题目五字,环转交错,各自生趣。春字四见,江字十二见,花字只二见,月字十五见,夜字亦只二见。” 思考:题中春、江、花、月、夜五个意象,哪个意象是全诗的纽带? 月的变化: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月升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月悬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月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月落 时间顺序 思考:全诗以什么为线索?写了月的哪几种形态? 《春江花月夜》全诗四句一韵,凡九韵(九段),每一韵构成一小段,思想变化可谓“思接千载,视通万里”。 全诗从月出写起,到月落结束,可分为三大层次: 月下之景(1-8句) 景物美 月下之思(9-16句) 哲理美 月下之情(17-36句) 情感美 春江花月图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手法:从远及近、从大到小、动静结合、比喻 译文:站在奔流的春江之畔,春潮涌动,仿佛连接着大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江潮冉冉升起,渐渐露出皎白的真容。江海相接,水天一色。波光粼粼的水面折射着无所不在的月光,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朗照之中!江水曲折地绕过花草茂盛的原野,花林闪着银光,空中月光似天降流霜,江畔白沙与月光融成白茫茫的一片。 思考:本节内容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描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意境?表达什么情感? 意象 江潮连海 月共潮生 水绕芳甸 月照花林 流霜白沙 意境 清幽静谧 空灵梦幻 情感 赞叹大自然的美景,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意象:渗透着诗人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可以是自然景象,或人文景象。 意境:诗人的主观情感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氛围) 为什么用“生”不用“升”? “升”仅仅是状态,而“生”字具有欣欣向荣的灵性、活力,明月与潮共生,本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