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望海潮 一词竟起千秋战火 宋朝罗大经在《鹤林玉露》记载:“此词(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近人谢处厚诗云:“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哪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 金·完颜亮 题临安山水 万里车书一混同, 江南岂有别疆封? 提兵百万西湖上, 立马吴山第一峰。 知人论世 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字耆卿,原名三变,排行第七,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因此世称柳七、柳屯田,崇安(今属福建)人。 柳永生于“太平时,朝野多欢”的年代,但是,他碰上了号称“留意儒雅,务本向道”的宋仁宗,宋仁宗认为他“好为淫冶讴歌之曲”,只能去“填词”,从此柳永便打出“奉旨填词柳三变”的招牌,无所顾忌地“纵游娼馆酒楼间”,从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专业词人。柳永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他通晓音律,其词多为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之作,“尤工于羁旅行役”之题。 柳永其人 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他认为以自己的才华定能金榜题名,大有作为。然而当考落第,文人傲骨让他故作豁达,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五年后柳永第二次参加科考再次落第,满腹愤懑下他填词《鹤冲天》:“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首《鹤冲天》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一心向道的宋仁宗本就不喜俗世儒生,看到诗文更是大为恼火。 柳永在京城困顿潦倒三年后再次参考科举,此次柳永终于登榜,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故勾掉其名。 这次打击实在太大,经此一事,柳永基本放弃入仕想法,并借仁宗之语戏称自己“奉旨填词”,以此表示自己对朝廷的不满。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 奉旨填词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创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的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反映中下层市民和自己身世穷愁之感,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但作品时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他的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 “凡有水井处,皆能歌柳词。” 饮水柳词 《望海潮》是柳永年轻时的作品。他从家乡福建崇安前往开封应试,路过杭州,拜谒旧交两浙转运使孙何,写了这首词赠给他。柳永用铺叙的手法,描绘了杭州的美丽景象,由都会而重湖,由十万人家而钓叟莲娃,层层展开,生动传神的刻画了杭州的富庶、安定与繁荣,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美景的赞叹与歌颂。同时,该词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北宋前期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富庶的太平景象,从某种程度上再现了北宋初年繁荣奢靡的社会现实。 本诗是一首 投赠 之作。 写作背景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写杭州的自然风光和都市的繁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