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兰亭集序》(神龙本) 唐人冯承素摹本,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飘若浮云 矫jiǎo若惊龙”《晋书·王羲之传》 康德曾说,线条比色彩更具审美价值。书法是这种“线的艺术”高度集中化纯粹化的艺术,为中国所特有……他们以极为优美的线条形式,表现出人的种种风神状貌…..主要是那种飘逸飞扬、逸伦超群的魏晋风度。———李泽厚《美的历程》 兰 亭 集 · 序 王羲之 关于序 序有二义 一为书序(序跋类) 1.作用:说明著作之旨趣及经过 2.位置:古将序置于书后,如《史记》《汉书》《说文解字》等书。后世于文后又有增补,乃移序于前,于是文前曰序,文后曰跋 3.名称:序亦称叙、前言或引言;跋又名后记、后叙。 4.作者:自序:《呐喊自序》--书序 《琵琶行并序》--诗序 他序:《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二为赠序 作用:赠人以言,以表敬爱或陈忠告之义者。如《送东阳马生序》。 一.王羲之其人 王羲之字逸少,西晋末年(约公元307年)出生于琅琊(今山东临沂)。东晋太和年间(约公元365年)卒于会稽(今绍兴)。幼时随家族渡江南下,定居建康(南京),住所就在刘禹锡诗中所写的乌衣巷(现在夫子庙一带)。王家是仕族世家,王羲之的伯父王敦,叔父王导,父亲王旷,都是东晋元老,所谓“王与马共天下”,权重一时。由于门第的关系,王羲之早年入仕,曾任会稽内史、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 但他生性恬淡,受魏晋玄学的影响很深,对仕途不很在意,而是流连山水,热衷于佛、道、音乐、书画。父辈相继离世后,他在政治上连连失意,于是称病去职,定居会稽,专心书画。王羲之在书法史上有着极高的地位。他完成了中国书法由古体的篆隶向今体的楷、行、草的转化,开创了妍美俊健的书风,框定此后数千年中国书法的大致面貌,而被后人尊为“书圣”。 王羲之也长于诗文,字和文任意而行,得自然之妙,风格潇洒放脱。王羲之曾经一度做官,他关怀国事,在政治上曾有积极用世的一面,后辞官归田,以山水为娱,好服食养性,胸怀旷达,为时人敬重。 初为秘书郎,征西将军庾亮引为参军,累迁长史。后拜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复授护军将军,迁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因与扬州刺史王述不和,称病离郡,放情山水,弋钓自娱。以寿终。张溥辑有《王右军集》2卷,见《汉魏六朝百三家集》。 坦腹东床 郗(chī)太傅在京口,遣门生与王丞相(王导)书,求女婿。丞相语郗信:“君往东厢,任意选之。”门生归白郗曰:“王家诸郎亦皆可嘉,闻来觅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东床上坦腹卧,如不闻。”郗公云:“正此好!”访之,乃是逸少,因嫁女与焉。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祭神的木版 ),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父子鹅池 传说﹃鹅池﹄ 两字出自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两人的手笔。当年,王羲之在池边刚写完﹃鹅﹄ 字,忽然听到﹃圣旨到﹄,便搁笔迎旨。一旁正在练字的儿子王献之,趁父亲离开之际,提笔补上了﹃池﹄字,一碑两字,父子合璧,遂成千古佳话。 过鹅池边的三折石桥,绕过土阜,便到了 小兰亭。亭内有石碑一块,上刻“兰亭”二字,为清康熙帝的手书。此碑字经无数游览者抚摸而稍平,因此这碑被称为“君民碑”。 文革中,兰亭遭到了破坏,此碑被砸成三截。虽经修补,仍可见破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