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58202

2026届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简答题) 课件(共35张PPT)

日期:2025-11-2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20次 大小:617989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026届,35张,课件,答题,高考,分析
  • cover
(课件网) 文言文概括分析题(简答题) 文言简答题是对文言文思想内容的深度考查,其考查目的是使考生深度理解文言文的内涵,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题型体现了高考由原来的重文意理解到重思想情感和育人方向的转变。本题虽为主观题,但题目难度适中,分值不少于3分。解题时,依据题干到文中筛选相关信息,然后对相关信息进行分层概括,归纳整合,便可准确作答。 1.考点解读 活动一:考情分析 2.题型 卷 别 材料组合 第14题考查内容 角度 命题特点 2025全国新课标Ⅰ 四文本 14.崔述运用三则材料说明了什么观点?请概括他的观点并谈谈你的认识。(5分) 概括评价观点 ①从文本组成方式来看,从原本的单篇阅读转为复合文本阅读。 ②考查形式从所谓“简化版翻译题”走向“概括归纳题”,考查内容从“文言”逐渐走向“文章”。2025年高考,考查能力甚至从“概括”走向“评价”。 ③设题角度:多为原因、事件概括类,观点依据类,比较异同类。 2025全国新课标Ⅱ 双文本 14.根据材料,说说东坡先生所论“君子之孝”“小人之孝”的内涵分别是什么。(3分) 概括要点 2024全国新课标Ⅰ 双文本 王夫之强调李陵“大节丧,则余无可浣也”,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王夫之的观点?请简要概括。(5分) 观点依据 2024全国新课标Ⅱ 三文本 王充认为,“太子敬厚四皓,以消高帝之议”犹如“魏文式段干木之闾,却强秦之兵”,请根据材料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3分) 比较异同 2023全国新课标Ⅰ 双文本 子鲋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3分) 观点依据 2023全国新课标Ⅱ 双文本 材料二中,李靖认为淝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3分) 原因概括 3.回顾高考,明确考情 1 概括人物事迹或形象特点 2 分析作者观点态度 3 ★★★分析原因 4 ★★比较分析 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筛选、分析、概括、归纳进而作答。 文本:单文本变成多文本 分值:由3分变成5分 文体:由史传向史传+论述转化 审题明方向 读文知大意 定向找依据 作答要规范 精准审题 划关键词 明方向 出处:选自什么 文体:史传文,论述文,散文 主体:人、事、情、理 回归文本 定向筛选 明关系 答案要点化 要点段落化 活动二:知方法,明策略 题型一:概括人物特点类 分析人物特点类题目主要有两个命题角度: 一是概括人物在某方面的主要事迹,二是概括人物的性情品质特点。 技巧: 直接摘取文中涉及人物特点的词语; 从文中所写的事件中概括; 从他人或者作者的评价中概括。 【回归课本】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从郑伯和烛之武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有什么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 郑伯:善于纳谏,知错能改,以利说服。 烛之武:顾全大局,富有才干,言辞委婉。 概括人物事迹和性格品质类考题 答题方法 1.审清题目,抓“限制词”以明确方向。考生要明确答题方向,清楚需要分析概括的内容;尤其要注意题干的特殊限定词,比如出现“最”“根本”等词语时,答题要点则是唯一的。 2.梳理文本,确定区间。人物“特点”一般隐藏在人物的具体言行里,考生可按照“何时、何地、何事、何果”加以筛选,分类概括事例,然后归纳概括人物的品质特征。 3.分点作答,注意字数限制等其他限制条件。 特别注意: 1.答题要有全局观念,要分清围绕传主写了哪些事件; 2.概括特征时,考生要注意用词尽量贴合文中所记叙的事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