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58691

【教学评一体化】北师大版三上6.2《需要多少钱》(教案)

日期:2025-11-19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57次 大小:163396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教学,一体化,北师大,三上,需要多少钱,教案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6.2 需要多少钱》教学设计 学科 数学 年级 三年级 课型 新授课 单元 第六单元 课题 需要多少钱 课时 第2课时 教学理念 以生活情境“购买游泳用品”为载体,遵循“学生为主、实践驱动”的原则,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商品价格、分析购买数量与总价的关系,激发对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法应用的探索兴趣。在解决“计算购买物品总费用”的实际问题中,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原理,培养数感、运算能力和应用意识,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 教学分析 本节课聚焦“乘除法的应用(二)”,核心内容是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及应用。通过“购买游泳圈、皮球等游泳用品”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借助“数的拆分”(如将 12 拆成 10 和 2)、“加法迁移”(如 12+12+12)和“分步计算”(如 10×3 + 2×3)三种方法,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规律,为后续学习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多位数乘法及解决复杂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已掌握表内乘法、整十整百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具备初步的“数的拆分”认知(如知道12可以拆成10和2),且在生活中接触过购物场景(如买文具、买零食),但对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的算理理解和方法迁移存在难度。学生喜欢结合生活实例学习数学,教学中需通过实物模拟、小组讨论、步骤拆解等形式,帮助学生将生活经验转化为数学运算能力,突破“从整十数乘法到两位数乘法”的思维过渡。 核心素养目标 1. 运算能力:通过分析购买游泳用品的价格与数量关系,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能准确计算此类算式。2. 数感:借助“数的拆分”理解算理,感知“将两位数拆成整十数和个位数分别乘一位数,再相加”的规律,建立数与数之间的关联认知。3. 应用意识:能运用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类似“购物算总价”的实际问题,提升将数学知识转化为生活应用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通过“购买游泳用品”的实际情境,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如利用数的拆分、加法迁移、分步计算),能正确计算结果。 教学难点 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算理(如“12×3”本质是“10×3 + 2×3 = 30 + 6 = 36”),能主动用算理解释计算过程,避免机械记忆计算步骤。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游泳用品价格图、拆分计算步骤动画)、实物教具(游泳圈、皮球等模型)、学习单、小棒(每捆10根,共20捆,用于模拟“整十数”和“个位数”)。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导创境导课,引出问题 1. 出示 “夏日游泳准备” 图片,展示 “超市游泳用品区” 的场景,提问:“图片里有哪些游泳用品?它们的价格分别是多少?”(课件同步出示商品价格:游泳圈 12 元、皮球 10 元、泳衣 28 元、泳帽 13 元、泳镜 18 元、鼻塞 9 元)2. 进一步提问:“如果想买 3 个游泳圈,需要多少钱?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用到什么数学知识呢?” 1. 观看视频,观察商品价格信息,回答各类游泳用品的价格,如 “游泳圈 12 元一个、皮球 10 元一个”。2. 思考后回答 “需要用乘法”,初步感知本节课要解决 “用乘法算购物总价” 的问题。 从生活中熟悉的 “购物” 场景切入,结合商品价格信息,让学生直观感受 “价格、数量、总价” 的关系,自然引出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 的学习主题,激发探索兴趣。 二、联新旧联系,找出重点 1. 课件出示整十数乘一位数算式:“10×3=?”“20×2= ”,提问:“这两道题大家会算吗?谁能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引导学生回忆整十数乘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夯实基础)2. 再出示 “12×3=?”,提问:“12 比 10 多了 2,这道题和‘10×3’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