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59650

期末专题复习:古诗词鉴赏(原卷版+解析版)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日期:2025-11-25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30次 大小:5891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期末,七年级,语文,统编,学年,2025-2026
    专练06 古诗词鉴赏(原卷版) ( 考情分析 ) 部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鉴赏考情,紧扣2022版新课标核心素养要求,贴合教材篇目主题特征,命题呈现“基础扎根课内、能力侧重迁移、文化渗透内涵”的鲜明导向。 1.考查范围:课内核心为基,课内外主题呼应 (1)核心聚焦教材13首古诗词,高频篇目涵盖《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等传统经典。 (2)课外拓展严格遵循“难度匹配、主题关联”原则,多选取唐宋短篇写景抒情、言志类诗词,与课内篇目形成“同意象不同情感”“同主题不同表达”对比阅读,呼应新课标“迁移运用”要求。 2.核心题型:锚定课标要求,题型稳定成熟 客观判断题侧重考查基础知识点的扎实度,主观简答题以炼字赏析、诗句赏析、情感主旨和意象与手法对比等经典知识为主。 3.命题趋势:素养导向明确,考查稳中求进 (1)导向不变:始终紧扣新课标“积累、感悟、运用”核心,以基础理解为起点,以审美鉴赏和文化感知为目标,不考偏题怪题。 (2)内容聚焦:命题素材优先选择教材中意境鲜明、情感真挚、文化内涵丰富的篇目,新增篇目考查频率逐年提升。 (3)能力侧重:强化“文本细读”要求,答案需源于诗句分析,避免空泛表述;课内外对比阅读的“关联性”更强,聚焦“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培养迁移思维。 ( 知识详解 ) 一、课内必学篇目(核心考点) 1.《观沧海》(曹操) (1)核心解读:全诗以“观”字统领,从写实到想象构建壮阔意境。 前四句“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临”字凸显诗人高瞻远瞩的昂扬姿态;“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以动静结合笔法,勾勒大海与山岛的刚柔相济之美。 后四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诗眼,以夸张与想象突破实景局限,将大海的包容与诗人统一天下的雄心融为一体,“若”字虚中有实,既写沧海壮阔,更抒英雄情怀。 考点聚焦: ①炼字:“涌”字; ②手法:借景抒情、想象夸张的作用; ③情感:开阔胸襟与建功立业的抱负。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1)核心解读:全诗以“愁”为线索。 前两句“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以暮春衰败之景起兴,“杨花”漂泊无依、“子规”啼声哀切,双重意象叠加,既点明时令,又烘托友人被贬的凄凉氛围,“过五溪”极写路途艰险,暗含牵挂。 后两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是千古名句,将明月人格化,赋予其“传情使者”的角色,突破空间阻隔,把无形的“愁心”转化为有形的寄托,体现李白浪漫诗风与真挚友情。 (2)考点聚焦: ①意象:“杨花”“子规”的象征意义; ②手法:拟人手法的表达效果; ③情感:对友人的同情、关切与牵挂。 3.《次北固山下》(王湾) (1)核心解读:全诗兼具行旅之景与思乡之情。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以“客路”点出漂泊身份,开篇奠定思乡基调。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炼字精妙,“平”“阔”写出春潮涌动的开阔意境,“正”“悬”凸显船行平稳,以小景传大景之神,暗含旅途的顺畅与希望。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哲理句,“生”“入”二字拟人化,写海日冲破残夜、江春闯入旧年的景象,蕴含“旧事物中孕育新生命”的规律,给人乐观向上之感。 末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借“鸿雁传书”典故,将哲理与乡愁收束,情感真挚。 (2)考点聚焦: ①炼字:“生”“入”“阔”的妙处; ②哲理:诗句蕴含的自然规律与人生启示; ③情感:羁旅之愁与对希望的憧憬。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1)核心解读:作为元曲小令典范,以白描手法堆砌意象。 “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六组萧瑟意象,勾勒深秋荒野图,“枯”“老”“瘦”等字强化衰败感;“小桥、流水、人家”以温暖人家反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