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60083

湖北省新八校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联考作文解析+范文——视角一变,天地皆宽

日期:2025-11-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素材 查看:32次 大小:2376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湖北省,天地,一变,视角,范文,解析
  • cover
2025年湖北新八校高二联考作文解析范文———视角一变,天地皆宽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庄子《五石之瓠》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苏轼《赤壁赋》 现实生活中,有人活得紧张焦虑,也有人活得轻松愉悦。其实,这并不完全取决于外在境遇,对此,你有怎样思考?请结合所给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如何通过内在世界的重构,实现生命的从容与丰盈?这一命题穿越两千余年,从庄子笔下那枚被惠子视为无用的五石之瓠,到苏轼泛舟赤壁时对天地变与不变的玄思,始终叩击着人类精神的核心。当现代人深陷于信息洪流与价值迷惘之际,这道作文题目照亮了个体生命在面对纷繁世界时的根本选择:是固守于既定的认知框架与价值标尺,在局限中焦虑不安;还是打破思维的牢笼,在心灵的江湖中寻得自在与从容?正如庄子所启示的,不是葫芦无用,而是人"拙于用大";不是境遇困人,而是心为形役。 从信息过载带来的认知疲劳,到社会比较引发的身份焦虑,再到快节奏生活催生的存在性迷失,"紧张焦虑"已成为席卷全球的现代性症候。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焦虑障碍患病率在过去三十年间增长逾40%,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亦揭示:超过60%的都市职场人长期处于中度以上压力状态。物质丰裕与精神困顿的悖论性并存,促使我们重新审视生命的本质维度。材料以庄子和苏轼的千古智慧为镜,实则将"心灵如何获得自由"这一永恒命题,置于当代语境下重新审视,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追问:当外在的境遇难以掌控,我们该如何从内在构建生命的秩序与意义? 庄子在《逍遥游》中通过"五石之瓠"的寓言,揭示了认知框架对存在状态的决定性影响。当惠子抱怨大瓠"瓠落无所容"而欲击破之,庄子却洞见其可"浮乎江湖"的无限可能。这一转念之间,不是逃避现实的物理属性,而是通过想象力的解放,在既定条件下开辟出新的存在空间。苏轼在黄州贬所写下的《赤壁赋》,则将这种智慧推向更精微的哲学高度。当友人面对浩渺长江感叹"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以"自其变者而观之"与"自其不变者而观之"的双重维度,重构了个体生命与宇宙时空的关系。这种观察维度的转换,不是对现实困境的粉饰,而是在承认"变"的必然性同时,发现"不变"的永恒价值,从而在流变中安顿心灵。 这正是此次作文需要聚焦的核心立意:我们需要重新理解"认知维度"与"生命境界"的辩证关系。真正的智慧不在于简单地追求积极情绪,而在于能否通过视角的根本性转换与对本质的深刻洞察,实现心灵的解放与升华;不在于逃避现实的复杂性,而在于拥有一种"入世而超然"的生命姿态。正如王阳明龙场悟道后,在边陲荒蛮之地既体悟"心即理"的超越境界,又积极教化百姓、改善民生;又如史铁生在轮椅的禁锢中,通过《我与地坛》的写作,将个体苦难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普遍思考。他们的生命实践印证了:外在境遇或许划定我们存在的物理边界,但内在的认知维度却能决定我们精神疆域的辽阔程度。 探索这种"于变局中开新局、于流动中守恒定"的心灵智慧,正是穿越现代性迷雾的关键。在算法支配注意力、流量定义价值标准的数字时代,庄子的"用大"智慧启示我们重新发现被工具理性遮蔽的生活可能性;苏轼的"变与不变"之思则提醒我们在信息洪流中守护心灵的定力。当我们能够超越"境遇决定论"的表层解读,转向"认知创造现实"的深层觉悟时,就能找到安顿此心的根本路径,不是消灭所有困境,而是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发现生命的意义;不是追求外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