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61818

古诗词诵读《燕歌行并序》课件(共4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日期:2025-11-2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5次 大小:4301257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古诗词,2025-2026,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
  • cover
(课件网) 感征战之苦 品卫国之情 1.了解高适生平及其边塞诗成就。 2.了解边塞诗的特点和风格,学会鉴赏边塞诗。 3.把握《燕歌行》的叙事脉络及其叙述角度。 4.鉴赏本诗的对比、用典艺术手法,深入理解诗作所表达的感情(体会其对将帅的批判和对士兵的同情)。 学习目标 课前导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王昌龄《从军行》 这些都是我们熟悉的盛唐边塞诗,充满了英雄气概与爱国激情。然而,边塞的风景是否总是如此壮丽?战争的真实面貌又是否只有凯旋的荣耀? 今天,我们将跟随另一位边塞诗人———高适,走进他的《燕歌行》,去聆听一段更为复杂、更为沉痛的“征戍之事”,看看他笔下的边塞,又有怎样一番景象。 壹 知人论世 --边塞诗 高适(700—765年),字达夫,一字仲武,河北蓨(tiáo)县人,唐朝时期大臣、边塞诗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 天宝八年(749年),投靠河西节度使哥舒翰,辅佐哥舒翰(“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把守潼关。 天宝十五年(756年),护送唐玄宗进入成都,出任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李璘叛乱。 永泰元年(765年),去世,时年六十五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忠”。著名边塞诗人,其作品集为《高常侍集》,《全唐诗》存诗四卷。 与岑参齐名,并称“高岑”。后人又把高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昌龄(出塞二首)、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 走进高适 大器晚成 人生逆袭 1.边塞诗,成就最高。 代表作如《燕歌行》等,歌颂了战士奋勇报国、建立功业的豪情。写出了他们军旅生活的艰苦,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揭露了边将的骄奢淫逸、不恤士卒和朝廷的赏罚不明、安边无策,还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 2.反映民生疾苦的诗。 这些诗比较深刻地揭露了统治者与广大人民之间的矛盾,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十三首(其九)》《东平路中遇大水》等,真实地描写了广大农民遭受赋税、徭役和自然灾害等重压地凄苦境遇。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同情。 作者诗歌 3.讽时伤乱诗。 这些诗大抵指斥弊政,对统治者的骄奢淫逸行为有所批判,如《古歌行》《行路难二首》等。还有一些诗作于安史之乱后,流露出对政局的忧虑和愤慨之情。 4.咏怀诗。 此类诗数量最多,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如《别韦参军》《淇上酬薛三据兼寄郭少府徽》《效古赠崔二》《封丘作》等,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张守珪当时任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的要职,主持北边和契丹的军事,史载他曾隐瞒所率将领的败状,向朝廷妄奏有克捷之功。所以此诗含有讽刺张守珪的意思,具有明确的现实针对性。 高适创作此诗前,曾怀着豪情壮志到蓟北一带漫游,寻求报效国家的机会。当时,那里正是唐朝与契丹对峙的前沿地区,形势紧张,是用人之地。由于当地军政官僚们堵塞贤路,高适的愿望无法实现,但他也对边塞地区的现实状况了解的更加具体、透彻。将帅不恤士卒,指挥无能,欺君邀赏,高适对此感慨颇深,写下此篇。 创作背景 解读题目 “燕”是战国时期一个国家的名字,地域在今河北省北部。“燕歌”即燕地的歌谣,燕地在春秋至两汉千年以来战争频发,征戍不断,记忆着征战、别离、相思等内容。 “行”:即“歌行体”,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古体诗(唐之前)有“歌”、“行”、“吟”、“引”三种体裁。(《琵琶行》) “燕歌行”是乐府旧题,内容多写燕赵边地战争之事和征夫思妇相思之情。 一般出现在 诗文 的题目或前言中,“并”,有“连”“附”“并且”等含义。 如《 孔雀东南飞 (并序)》《 琵琶行 (并序)》,其内容介绍与诗文密切相关的人、事、物。 解读题目 并序 知识补充 文体知识:边塞诗 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