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63663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练习(含解析) 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一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11-2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4次 大小:46344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5-2026,必修,语文,高一,统编,学年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以江山依旧与英雄难寻对比,开篇即营造出苍凉悲壮的意境,暗含历史沧桑感。 B.“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运用借代、夸张手法,再现刘裕北伐的雄姿,表达词人对英雄的仰慕之情。 C.“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以刘义隆草率北伐的史实讽喻现实,警示统治者不可急于求成、轻举妄动。 D.“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廉颇自比,直接抒发词人壮志未酬的悲愤,与前文的怀古之情形成割裂。 2.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登临京口北固亭,触景生情,追忆了孙仲谋、刘裕、刘义隆等多位历史人物,均表达了对他们的赞美与敬仰。 B.词中“烽火扬州路”的回忆与“一片神鸦社鼓”的现状对比,突出了金兵入侵对中原地区的破坏,抒发家国之痛。 C.全词以“怀古”为主线,仅聚焦于历史往事的追忆,未涉及词人自身的人生经历与南宋朝廷的现实处境。 D.词人对“佛狸祠下”百姓“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倍感欣慰,认为中原百姓已安居乐业,无需再图恢复。 3.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词善用典故,以孙仲谋、刘裕等历史人物串联起古今,借古讽今,使情感表达更含蓄深沉,极具历史厚重感。 B.词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如英雄业绩与现实衰败对比、词人壮志与朝廷怯懦对比,增强了词作的批判力度。 C.全词语言风格雄浑豪放,兼具悲怆苍凉,如“金戈铁马”的豪迈与“廉颇老矣”的悲叹交织,情感层次丰富。 D.词的上阕侧重抒发壮志豪情,下阕仅聚焦于悲叹身世,情感脉络单一,未能体现豪放词的跌宕起伏。 4.下列词句中,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所表达的“家国情———最相近的一项是() A.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B.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C.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5.下列对《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典故作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用孙仲谋的典故,是因他曾占据京口抗击外敌,词人借此表达对南宋统治者苟安江南的不满。 B.引用刘裕的典故,是因他以京口为基地北伐建功,词人借此抒发自己渴望收复中原的壮志豪情。 C.引用刘义隆的典故,是因他北伐失利,词人借此警示南宋朝廷北伐需做好准备,不可草率行事。 D.引用廉颇的典故,是因他晚年被弃用,词人借此表达对自身年老体弱、无法为国效力的绝望。 6.下列关于辛弃疾及其词作的文学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辛弃疾是南宋豪放派词人,与苏轼并称“苏辛”,其词作多抒发抗金报国的壮志,风格雄浑悲壮。 B.辛弃疾的词作均以历史典故为核心,借古讽今,语言晦涩难懂,缺乏通俗直白的表达。 C.《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辛弃疾早年的作品,彼时他意气风发,词作基调昂扬乐观。 D.辛弃疾与李清照同为南宋词人,二人词风相近,均以抒发个人情感为主,不关注家国大事。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注释:①寄奴: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他曾以京口为基地北伐,收复中原大片土地。②元嘉:南朝宋文帝刘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