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历史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第五单元 【课程标准】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了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导入新课 甲午一战,日本以彻底的西学打败了中国不彻底的西学。这一事实非常雄辩地为西学致强的实效作了证明。在这一特定背景下,日本的榜样被有志于维新改良的人们放大了,洋务运动几十年间陆续出现的变法议论终于一步一步地转化为一场社会运动。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甲午战败,北洋水师的覆灭使中国社会有识之士打破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幻想,资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中国社会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政治改革运动。 一、帝国危机———百日维新谋改良 新课教学 材料一 《孔子改制考》的基本思想是儒教与中国的义理制度皆由孔子所创立,孔子是创教和改制立法的教主圣王;孔子创教改制的精义是拨乱世致太平;孔子以布衣之身立法改制,“事大骇人”,故假借古代先王名义。 ———王建朗、黄克武主编《两岸新编中国近代史:晚清卷(上)》 材料二 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行三足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康有为《请定立宪开国会折》 材料三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四 自戊戌以来,旧则攻吾太新;新则攻吾太旧。 ———康有为 探究问题一:探究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和本质。 素养考查点: 历史解释 :理解思想传播与政治改革的互动关系;唯物史观 :认识社会变革中的文化适应性策略。 思路点拨: 核心策略 :托古改制 :借孔子名义包装维新思想(材料一“孔子创教改制”、材料三“自可避祸”);中西融合 :宣称“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材料二)。 目的 :减少阻力 :利用儒学权威降低变法阻力(材料三“既不惊人,自可避祸”);推动制度变革 :实质是建立君主立宪(材料二“立行宪法,大开国会”)。 答案: 康有为通过“托古改制”将孔子塑造成改革先驱(材料一、三),表面上回归传统,实则旨在减少保守势力阻碍,为引入君主立宪制(材料二)提供合法性依据,最终实现政治近代化。 (1) 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康有为推行维新变法的核心策略及其目的。 素养考查点: 史料实证 :辨析历史人物的思想与实践落差;家国情怀 :反思改良道路的历史局限性。 思路点拨: 矛盾表现 :形式与本质冲突 :表面尊孔(材料一、三),实质提倡西方制度(材料二“行三权鼎立”);理想与现实脱节 :既主张民权(材料二“大开国会”),又依赖君权(材料三“避祸”需君主支持)。 实践影响 :两面受敌 :保守派斥其“太新”,激进派责其“太旧”(材料四);变法失败根源 :未能调和制度革新与传统权威的矛盾。 答案: 康有为试图调和儒学与西学(材料二、三),但因“托古”形式与立宪本质割裂(材料一、二),导致变法既遭守旧派抵制,又被革命派批判(材料四),暴露了改良主义的历史局限。 (2)结合材料二、三、四,说明康有为思想的内在矛盾及其对变法实践的影响。 素养考查点: 历史解释 :辩证分析文化工具化的双重效应;历史反思 :总结传统资源在现代转型中的价值与困境。 思路点拨: 积极作用 :降低改革门槛 :以传统话语推动现代变革(材料三“避祸”功能);启蒙意义 :打破专制思想垄断(材料一重塑孔子为改革家)。 根本局限 :未能突破体制瓶颈 :未触动封建皇权核心(材料二仍保留“人主总之”);历史时机错失 :甲午战后激进思潮兴起,“改良”丧失社会基础(材料四两面受攻)。 答案: “托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