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24465440

4.14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教学设计 2025--2026学年《历史》高中·必修 中外历史纲要(上)(统编版)(含答案)

日期:2025-11-23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9次 大小:44931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历史,4.14,高中,统编,纲要,中外
  • cover
第14课 明至清中叶的经济与文化 教学设计 ( 教学分析 ) 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唯物史观,剖析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与思想文化变革的内在联系,理解经济基础对思想文化的决定作用,以及思想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认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唯物史观】 2.通过历史地图和时间线索,精准把握明清经济作物推广、工商业市镇兴起等经济活动的时空分布,明晰思想文化演变的阶段性特征,构建清晰的时空框架,提升时空定位与分析能力。【时空观念】 3.借助《明神宗实录》《肇域志》等史料,提取关键信息,辨析史料真伪,论证明清经济文化领域的新现象,培养严谨的史料实证意识与能力。【史料实证】 4.结合时代背景,科学解释陆王心学、明清小说与戏曲繁荣等现象的成因与影响,深入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与多元性,提高历史解释的逻辑性与准确性。【历史解释】 5.从李时珍、徐光启等科学家的探索,以及黄宗羲、顾炎武等思想家的担当事迹中,激发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增强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厚植家国情怀。【家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明清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局限,思想领域的变化。 难点:通过了解明清时期世界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 教学方法 讲述法、材料分析法、小组探究研讨法、绘制图表归纳概括法、绘制思维导图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制作课件,编写学案;学生预习教材,完成学案。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盛世滋生图》。 教师讲解:《盛世滋生图》给我们展示了一片繁荣昌盛的社会生活景象,但是后人却提出了不一样的看法,认为这一时期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下面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探究题,一起了解一下这一时期有哪些“好”,又有哪些“昏”。 二、新课教学 环节一———落日余晖”———明至清中叶的经济 探究问题一:变化之新现象。 材料一 明朝后期,玉米、甘薯等美洲粮食作物通过多种途径传入中国,逐渐得到推广……大大缓解了“民食问题”,人们遂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劳力和土地等去发展经济作物,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也因此深受影响。而粮食生产革命和人口爆炸互为因果,清代以来……“生齿日繁”。“棚民租山垦种,阡陌相连,将山土刨松,一遇霪霖,沙随水落,倾注而下,溪河日淀月淤,不能容纳,辄有泛滥之虞。” ———摘编自陈树平《玉米和番薯在中国传播情况研究》等 材料二 明清农村虽然还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但这一时期的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农民……更多地依赖于市场,通过产品的交换来满足自己的生产和消费。农户在种植粮食作物之外,都普遍开始种植旨在交换的经济作物,如棉花、甘蔗、烟草、荔枝、龙眼乃至经济林木,并开始对农产品进行加工。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三 明初规定:轮班匠须一年或五年一班轮流到官营手工作坊服役……住坐匠则是每月赴官营手工作坊中服役十天……(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起,轮班匠一律征银,政府则以银雇工。清朝时期“各省俱除匠籍为民”。 ———摘编自徐寒《中国历史百科全书:社会经济卷》 材料四 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这些市镇充斥着牙行、布行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的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材料五 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1)材料一、二是如何体现美洲作物传入引发的“农业革命”的?分析其双重影响。 思路点拨:提取材料一美洲作物作用(缓解民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